-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15 卷 第 4 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 o l. 15 N o. 4
1999 年 12 月 T ransactions of the CSA E D ec. 1999 95
黄土区坡地降雨入渗产流中的滞后机制及其模型研究
①
刘贤赵 康绍忠 邵明安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 滞后作用的存在, 不但影响降雨过程中的入渗特性, 而且影响产流量。该文通过对入渗产
流中的滞后机制分析, 建立了考虑滞后作用的坡地降雨入渗产流模型。利用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
小流域坡地天然降雨入渗- 产流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在降雨入渗2产流过程
中, 滞后作用加快入渗速率, 减少径流量; 滞后模型使土壤含水量、产流过程接近实测值。因此, 在
降雨入渗产流过程中考虑滞后作用的影响是必要的。
关键词: 坡地; 降雨入渗; 滞后机制; 模型
长期以来, 对黄土区坡地降雨入渗产流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 1~ 4 ] , 但这些研究均未考虑
降雨入渗产流时滞后作用的影响, 其结果与实测值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利用两年的野外降雨入
渗产流试验资料, 通过对入渗产流中滞后机制的分析, 首次建立了黄土区考虑滞后作用的坡地
降雨入渗产流模型, 为黄土区坡地水量转化精确预报及农田水分调控与管理提供了直接的理
论依据。
1 降雨入渗产流滞后机制分析及其数学模型
1. 1 滞后机制分析
众所周知, 滞后作用存在于许多物理现象中, 是具有广泛外延的一个物理概念。所谓土壤
水的滞后作用是指土壤含水率不是基质势的单值函数, 而取决于土壤的吸湿或脱湿历史。在降
雨过程中, 同样存在着滞后作用对入渗和产流特殊的影响关系。
在不考虑滞后作用时, 容水度与非饱和导水率均被认为是土壤水吸力的单值函数, 事实上
并非如此。在降雨入渗过程中, 土壤剖面某一深度的土层不可能是单一的吸水过程或脱水过
程, 而往往是吸水与脱水相互交替或者同时并存。对某一深度的土层可能某一时刻前是吸水过
程, 而过了这一时刻则是脱水过程。由图 1 可知, 在脱水和吸水过程中, 相同含水量对应的土壤
水吸力不一致, 即脱湿时吸力大于吸湿时吸力。这样在降雨入渗条件下, 考虑滞后作用时, 相同
含水量对应的吸力小而易于水分下渗, 从而使表层径流量减少。
1. 2 数学模型
1. 2. 1 模型的提出
由上述分析, 根据D arcy 定律、质量守衡定律及运动波理论, 在忽略根系吸水和降雨时引
起的附加压力及沿雨滴打击方向的流速分量, 视坡度、宽度及地表粗糙度基本均匀的情况下,
考虑滞后作用的坡地降雨入渗产流模型可写为:
收稿日期: 1999205220
①刘贤赵, 博士生, 助理研究员, 陕西杨凌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712100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96 农业工程学报 1999 年
5W ( ) ( )
m 5 5W 5 5W 5k W 5k W
c (W) = ( ) m + ( ) m - m m
m k W k W sin A+ co s 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