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文存——秋天的愤怒-张炜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插图珍藏版 7 秋天的愤怒 前 言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尝试写作到今天,张炜创作发表了大约 一千五百万字的作品,这还不包括他亲手毁掉的约四百万字的少作。就 体量而言,现当代的严肃作家几乎无人可出其右者。这些文字至广大而 尽精微,有宏阔的视野和抱负,也有对人性与存在最幽微处的洞察和发 掘。张炜不但代表齐鲁文学的高度,也一直屹立在中国文学的高原。鉴 于此,我们请张炜先生编选了这套颇能代表其个人创作实绩的文丛,也 希望它能成为引领读者深入张炜丰茂的文学世界的一个精要读本。 阅读张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十余年来,张炜切实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进程,且在每个时段均 留下具有范本意义的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融 入野地》等代表作无一不被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有意味的是,除 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以忧愤的态度参与过人文主义精神的讨论, 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与所谓的文学热点和流行话题自觉保持着距离,他 的创作也很难被妥帖地归类到某一文学思潮和概念之下。比如,在一些 文学史中,《古船》是反思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另一些文学史中,它 是改革文学的扛鼎之作,还有一些文学史则将其放入寻根文学的专章中 讨论。事实上,张炜对庞大之物近乎偏执的关怀,他那些让人战栗的道 张炜文存 7 秋天的愤怒 德诘问,他交织着时代的迫力、灵魂创伤与人类苦难的文字所彰显出来 的写作的德性和思想性都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文坛的“弄潮儿”,恰恰 相反,他常常是潮流化写作的反动者。可是,当我们以文学史的眼光回 头打量他所置身的文学时代,又会讶异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重要的文 学话题,张炜在它们成为热点之前便已做出实践或洞见。比如,批评界 一度称许新历史主义写作,尤其推重以个人史、家族史取代阶级史和革 命史的写作范式,在批评家们罗列出一通九十年代的重要文本之后,蓦 地发现发表于一九八六年的《古船》已经几乎包孕了这个写作范式所有 可能的向度,并且以家族史和阶级史并举的方式避免了新历史主义容易 滋生的意义偏失。又如,近年来批评界强调发掘中国本土的叙事资源, 激活汉语传统美学的意义,而多年来张炜持续与古老而灵性不散的齐文 化和更古老的神话传统对话,他在演讲中说过:“怪力乱神基本上是文 学的巨资。”他在《 楚辞 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等诠解古代经 典的散文中所表现出与前贤思接千载的会心以及借此获得的启悟,在《外 省书》中对史传记人方式的创造性化用,也显见他对本土文学传统的倚 重。再如,新世纪的底层文学蔚为壮观,欲迷人眼,当批评界顺着“底 层”的概念前溯时,即会注意到张炜很早之前即有这样的提醒:“一个 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甚至有时,张炜会 因创作上的前瞻意识让他的作品陈义过高而逾越出时代的理解和逻辑框 架,导致外界严重的错位式的误读,如对其“道德理想主义”的标签化 概括,以及连带的反现代性的保守立场的质疑等,在我看来,即属此例。 关注张炜的人都知道,《九月寓言》发表后,他一直承受着来自标 榜启蒙现代性立场人士的非议,认为他的作品存在着一个善恶、正邪、 大地伦理与现代文明的二元结构,并以对后者的弃绝将自己变成一个与 潮流逆势的具有强烈乌托邦气质的不合时宜者。张炜对此决不妥协,他 把道德力量视作一个写作者才华和人格构建的关键部分,依旧以近于独 战的姿态横对失范的科技理性和物质欲望。阅读张炜的这些文字,常常 让人想到二十世纪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被划归到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那些 名字,学衡派、新儒家、杜亚泉、梁漱溟、梁实秋……他们在历史潮汐 的进退中也一度被时人视为逆流而生的卫道士,是螳臂当车的文化反动 势力,但当后来的人们跳出时代的烟云却发现,他们的探求和思索与西 方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启蒙迷思被世界大战轰毁之后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思 潮遥相呼应,他们代表的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万能论进行自我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