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 文档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 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可能是到远处觅食去了罢?总之画家不想要他们在这里吵闹屋子里人们的清梦。像这样的茅屋和景色,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淮一带还能见到。 画家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农村景色,诗情画意,除了先让我们轻松愉悦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宁静,来衬托后面的喧闹,用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此外也是写实,中国一向以农为本,城市要靠广大农村来给养,送炭的毛驴队伍,是画家着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卷后李东阳的题跋中曾说到这幅作品“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今实测结果是“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据此可知《清明上河图》损毁约70厘米左右。跋中又说:“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窪然而空”。可见画中原来画有山,这山也只能是画在前面,与田野村庄相连接。有人说汴京附近可没有山啊!这话不假。但是要知道这是一件艺术品,画家虽然用的是写实手法,这也不妨碍他采用夸张的手法。杜甫《古柏行》中说:“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世界上哪有这么高的树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样需要用夸张手法。画家由乡画到城,要表现城乡之间的关系,何况所画的是一国之都呢?把和它连接的乡村画得更辽阔、更遥远些,不是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吗?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词中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都门”在哪里?可以肯定是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边的码头附近。词人可以从都门想象到遥远的南方,那么画家也可以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这样描绘。 接下来是一片柳林。柳树的主干满身树瘿,有的还空了心,古老而苍劲,主干上发出的新枝,细长而茂密,连城一片葱绿。古人咏柳的诗多矣,大都是表现伤怀离别,唯独陆泳不同,他说:“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这首诗颇与画中之意相同。画家画这片柳林,毫无伤感情绪,他主要是要表现一个季节的到来,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柳树林边,有两三家瓦舍居于分叉路口,一带土墙和编篱将其围绕。循墙有一小队伍从城里出来,有两位骑驴的人,衣着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仆人或肩或挑着行旅,似乎路途不近。瓦舍的另一面也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乘轿子,轿上扦满枝条。再后有男士骑着马并仆人挑着担子跟随。瓦舍的对角有一家茅屋,柳荫下黄牛或卧或立,卸了架的石滚放在屋檐下。透过柳枝可以看到农田,从它所分割成的小块,知是菜地。有人正在从井里打水浇地,有人则挑着担子似是往地里送粪。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界处,居民们以农为主,也兼作一点小生意。凡是熟悉中国城镇的人来说,看到这样景色感到是最自然最平凡不过了,然而就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