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學的內容
一般而言,西元1900年以前的物理學,通稱為古典物理學。而西元1900年之後發展的物理學,稱為近代物理學。
力學:研究力及物體運動的關係。
光學:研究光的現象。
古典物理學: 熱學:研究熱的現象。
物 聲學:研究聲音的各種現象。
電磁學:研究電磁相關的所有現象。
理 :
狹義相對論:研究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的
現象。
學 相對論:
近代物理學: 廣義相對論:研究重力與宇宙時空結構的關係。
量子力學:研究微觀世界的各種現象。
2.古典物理學和近代物理學的關係,見表1-1。
▼表1-1
考慮因素
對應關係
使用時機的差異
考慮速度
古典物理
V.S
相對論
當質點速度遠小於光速時,使用古典物理學(主要是指牛頓力學)即可解決問題,其結果會和使用相對論相同。
當質點速度接近光速時,必須使用相對論來解決問題,才可獲得正確結果。
考慮質點
大小
古典物理
V.S
量子力學
在日常生活中,大尺度巨觀世界的物理現象,用古典物理學及可解釋。
在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小尺度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必須用量子力學才能解釋。
人物
年代(西元)
理論或發現
天文學與力學
阿基米得
約B.C.250
(1)槓桿原理(2)浮力原理
托勒密
二世紀
提出「地心說」,認為地球為宇宙中心
哥白尼
約1520
支持「日新說」,認為太陽為宇宙中心
克卜勒
1609~1619
發表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伽利略
十七世紀前半期
發明天文望遠鏡觀察木星,發現有四個衛星繞著木星運動
比薩斜塔實驗
由斜面實驗的結果提出「慣性」的想法
伽利略為實驗物理之父
牛頓
1687
(1)三大運動定律:(2)萬有引力定律
白努利
十八世紀
建立流體力學的基礎
熱學
古代人
熱質說,認為熱是一種由高溫處往低溫處流動的物質
侖福特(湯普生)
1798
熱的力學說,認為熱和運動有關,反對熱質說
卡諾
1824
熱機循環理論
布朗
1827
發現布朗運動
焦耳
1840
量出熱功當量,證實熱是一種能量
克勞修士
約1850
氣體運動論
電磁學
庫倫
1785
庫倫定律(兩個點電荷間的靜電力之數學關係)
伏打
1800
發明伏打電池(最早的電池)
厄司特
1820
發現電流的慈效應
安培
1820
安培定律(載流導線產生磁場的規律)
歐姆
1826
歐姆定律:導線的電流和電壓成正比,R=V/I
法拉第
1831
電磁感應定律
馬克士威
1864
Maxwell方程式,構成電磁學的核心理論
赫茲
1889
苡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馬可尼
1901
完成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
光學
司乃耳
1615
光的折射定律
牛頓
1675
光的微粒說
海更士
1678
光的波動說
楊格
1801
雙狹缝干涉實驗(光的波動說的具體例證)
菲左
1849
首次在地面測得光速
佛科(富可)
1850
測得水中光速小於空氣中光速,光的波動說得到實驗支持
馬克士威
1864
Maxwell方程式,統合光的波動理論,認定光是電磁波
愛因斯坦
1905
提出「光子」說,認為光具有利子和波動雙重性
近代物理
侖琴
1895
發現X射線
貝克勒
1896
發現天然放射性
J.J.湯木生
1897
由研究陰極射線發現電子
居禮夫婦
1898
發現放射性元素鐳、釙
卜朗克
1900
提出量子論,開啟量子物理時代
愛因斯坦
1905
(1)認為布朗運動是分子運動的結果;(2)光量子假說;(3)夾義相對論
拉塞福
(1)1911
(2)1919
(1)發現原子核,提出原子行星模型(2)以a撞擊氮原子,使原子核分裂,放出質子,這是史上首次核分裂,並且發現質子。
波耳
1912
氫原子結構理論
德布羅依
1924
物質波理論
海森堡
1925
矩陣力學、測不准原理
水丁格
1926
水丁格波動方程式
狄拉克
1926
相對論性量子力學
查兌克
1932
發現中子
湯川秀樹
1935
提出核力的介子場論,預測介子的存在
哈恩(漢恩)
1938
發現鈾裂變
費米
1942
建立第一座原子反應爐
蓋耳曼
1963
夸克理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