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6
專題演講(一)「哀傷輔導」研習紀錄
一、研習時間:102年4月11日(星期四) 9:20-12:00
二、研習地點:國立草屯商工圖資大樓會議室
三、主 講 人: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洪雅鳳教授
紀 錄:陳品妤老師
(一)前言:
生命是一連串擁有及失去的過程,這段過程中輔導員該如何給予家屬協助,我們就以最近台大女學生自殺事件為例,來談談哀傷輔導。
(二)何謂哀傷?
1.學者Murphy定義失落是一個被剝奪的狀態,或是人失去了他原來所擁有的。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討論哀傷,就是情感連結斷裂的表現,例如台大女學生自殺後,那位母親與女兒的連結就失去了,家人當時或許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留女學生的房間以及遺物,睹物思人,哀傷是為了重建關係。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會阻礙家人走出哀傷,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些方式都是有益的,只要能幫助情感連結恢復。
2.Oatley 和Bolton(1985)以「社會認知論」的觀點來說明個人面對失落後的憂鬱症狀,主要是因為失落事件破壞了個人與逝者之間的角色關係,使得個人再也無法維持其原來的角色認同。
3.由「客體關係論」的觀點出發,認為在重要他人死亡後,也就是從活的客體成為死亡的之後,客體不再存在而無法獲得滿足,而且心理歷程會比感官經驗更慢,需一段時間慢慢地適應與內化。
(三)哀傷是疾病嗎?
不同的文化差異會造成哀傷程度的不同,例如:台灣喪禮習俗是白髮不送黑髮人,懷孕的婦女有出席喪禮的禁忌;但在國外,例如:芬蘭人在聖誕夜拆完禮物後,會到墓園與死亡的親友共渡聖誕夜。
當身邊的親友死亡,表現出愧疚、自責或產生幻覺都屬於正常哀傷現象。正常的哀傷現象簡述如下:
1.感覺:悲傷、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無助、焦慮、孤獨感、疲倦
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等。
2.生理感官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緊、對聲音敏感、呼 吸急促、窒息感肌肉無力、無活力、口乾等。
3.認知:會出現不相信、困惑、思念、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影片\\哀傷影片2(個案模擬).mpg \t _parent 感到逝者仍存在之類的幻覺等。
4.行為: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哭泣嘆氣、坐立不安、過動、重遊舊地、隨身攜帶遺物或珍藏遺物等。
(四)誰最哀傷?
試想,當有死亡事件發生誰最難過?根據研究統計顯示,失去親人的對象就屬母親最悲傷,尤其是失去子女的母親。若從依附關係的程度來說,年齡愈小的孩子,因為依賴程度較深,因此悲傷的程度也最高。
(五)哀傷的歷程
1.階段論
Kubler-Ross(1969)提出的五階段: 否認與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事實。
2.任務論
Worden認為任務有四項,四項任務有其發展的次序。
(1)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了解此為一現實情況。但也可能對失落事實的否認不同形式,例如為逝者保留房間、碗筷、當做出遠門、屍體停留數日或數年、視小孩為死者化身、貶低逝者以否定失落的意義、選擇性遺忘,或以不同文化的方式,如觀落陰、通靈方式進行接觸。
(2)任務二:在過程中經驗悲傷的痛苦,或許過程中社會的氛圍及悼慰者常傳達「你不需要悲傷,只是自憐罷了」或「那也沒用…」、「他不會喜歡看到你哭」等斷絕感覺、否定痛苦;只想逝者愉悅的一面,理想化死者,或逃避會想起的線索,飲酒磕藥,甚至對死亡加以美化,想像好比到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3)任務三:重新適應一個逝者已不存在的新環境。逝者影響生者的日常生活功能稱「外在適應」;影響生者的自我概念,如關係中自尊的依附稱「內在適應」;影響生者的信仰、價值觀和世界觀,如生命的答案、公平正義稱「心靈適應」。Bowlby認為個人若不能認知到環境的改變,修正逝者所代表的意義,並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標,就可能會被矛盾所困而延緩成長
(4)任務四: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上,找到與逝者的持續性聯結並從中開啟新的生活,若無法完此任務四,認為自己不再去愛,無法往前走、不建立新關係,尤其流行文化中充斥”一生只愛你一人,絕不會再去愛…”的想法將無法開啟日後新的適應。透過諮商晤談,鼓勵生者在心理中保留逝者的空間,也開放空間給他人。
「複雜性的哀傷」與「正常哀傷」之間的差異,在反應的強度與持續時間的長短,而非特定行為的出現與否,若有較複雜性的哀傷將會度過更困難的哀悼歷程,此時便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