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诗歌第五·元明清.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片写长途跋涉的情景。“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长途跋山涉水之苦,更衬出对家园的留恋。下片写旅中风雪,更添乡愁。通篇低徊宛转,抑郁蕴藉,而语言平易,流丽自然。 顾贞观《纳兰词评》: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周之琦《箧中调》一引:“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著有杂剧15种。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南吕]四块玉 马嵬坡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 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 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 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 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 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 夕阳独立,寂寞无言, 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这首小令可谓兼而有之。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天涯浪子悲凉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公元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曾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其为官勤于政事, 直言敢谏,而数忤人君,为当国者所不容,终于五十二岁时辞官避祸归隐于济南山野。 之后,元帝曾经七次召用张养浩,但终都不就,直 至六十岁那年关中大灾,才奉召西行,不想“到官四月,未尝家居, 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是无少怠……遂得疾不起, 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 张养浩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不仅有散曲小令一百六十多首、还有诗近四百首,各类文近百篇,论说三十章。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在天历三年陕西大旱,重被召做陕西行台中丞时,途径潼关时写的九首怀古曲之一。 作者从潼关形势写到秦汉宫阙,即景生情,怀古伤今,最后总结出一条历史规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结构严谨,语词精练,角度新颖,境界深远,警策异常,表现了作者的民本主义思想,实为迥出于前代怀古诗词之上的千古佳作。 作者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发怀古之幽思,悲叹王朝更替,世事沧桑,也不是出于落魄文人的角度为自己的遭遇而拂郁感慨,而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古今兴亡盛衰,角度可谓新颖、独特。 从语词上来看,此曲语言平实朴质,几近于口语,易于为读者所理解。不仅如此,文字也相当精辟、警策。“聚”、“怒”二字绘形绘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准确概括了潼关险扼的山川形势。“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高度浓缩了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结尾两句更是高度概括,警策异常。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作者简介】:   张煌言(1620~1664)清初抗清领袖。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兵渡江后,江南人民纷起反抗。顺治二年(1645)张煌言、张名振和钱肃乐等在浙江起义。张煌言到台州(今浙江临海)迎接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并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永历帝册封张煌言为兵部尚书。 十 二年,张名振病死。张煌言继续领导义师同郑成功并肩作战,并派人联系荆襄13家军,共同抗清。十五年,配合郑成功北伐金陵(今江苏南京),与杨朝栋水师前镇上溯芜湖。当北伐失败郑成功南退时,张煌言派人劝阻未成,只得弃舟登岸,变服宵行,由安徽、浙江潜行回到浙东海滨。 他坚持抗清斗争前后近20年,至康熙三年 (1664),见大势已去,遂遣散余部,隐居南田的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南)。不久,因降将出卖,被俘遇害。其诗文、书札集为《张苍水集》。 此诗为诗人被捕后路过杭州时创作。作为著名的抗清领袖,张煌言

文档评论(0)

喵咪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