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风 硕鼠》教学设计——关于《诗经》研究课.docVIP

《魏风 硕鼠》教学设计——关于《诗经》研究课.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风 硕鼠》教学设计——关于《诗经》研究课

《魏风 硕鼠》教学设计 ——关于《诗经》研究课 课前思考: 学《诗》是必须的,我以为“如何学?如何教?”将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最需要思考的。怎样将老祖宗的好东西继承并发扬,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本班学生实际,设计了《硕鼠》一课。意在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阻隔,和古人们一起喜、怒、哀、乐。让《诗经》在现今社会的意义彰显于课堂。 此处的课前思考很深刻,可惜难以切实落实课中。设计的课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而通过两个班的磨课,发现两次课的效果差距太大。源于这节课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而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则是大问题。 目标: 基本了解《硕鼠》的诗意,学会吟诵《硕鼠》。 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乐于阅读传统文学作品。 在两次磨课之后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目标还是不够具体和细化。得具体到学生能背到什么程度,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才行。而且,根据每个班级的学情来定。81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状态非常好,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自然,可也增色不少。而82班学生处于一个疲倦期,又因为老师过分的夸奖,导致目标偏离,从《硕鼠》去学习吟诵,体会古人的情感,变得比较文学形象的异同,执教老师很危险。 教学难点、重点: 大致了解诗意,学会有感情地吟诵《硕鼠》。 在82班上课,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破。老师引导上出现大错误。似有把问题带偏嫌疑。 教学准备: PPT 《硕鼠》音频资料 《硕鼠》文本62份 频资料没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吟诵的学习,尽量老师能多带诵比较好,学生更有带动性。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鼠字的演变》。 谈话:我眼中的鼠。出示图一:鼠(并提醒关于“鼠”的成语) 师小结。 照应文本,创编故事。 出示图:老鼠 人 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图:老鼠 人 稻谷 他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3、出示词组:农夫 田鼠 黄米 麦子 禾苗 这样一组词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我们对老鼠之一的动物真实情感,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这就是将想象合理化的过程。而汉字之美也正表现在它可以引起我们奇妙而大胆的联想,以丰富我们的情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是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但是五年级学生是否可以删去作用不大的步骤。把更多的时间留到后面学习理解诗歌和吟诵诗歌。 学习《硕鼠》。 1、解题:硕鼠会是什么样的鼠? 2、自读提示:借助字音,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读顺,至少读五遍。 3、学生展示读。 4、听音频《硕鼠》,思考:这首诗的三个章节有何共同之处,不同之处。 此处老师若能更好的结合学生找到的不同处和相同处,带着一起吟诵,会效果更好。 5、学生交流。 6、再次吟诵《硕鼠》,感受文字“整齐中的变化”。 四、理解《硕鼠》。 1、听音频学吟诵,思考: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意思? 2、出示诗歌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解释诗意。 4、对比诗意:出示诗意,学生和自己解释的作比较。 5、思考:创作者为什么写下这首诗?写下它时,是什么样的情感? 6、师生合作,情境对读。 7、师生合作,情境对诵。 五、结束新课。 本节课,在五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教学实践。一个是本年级81班,另一个是82班。两个班的学生差距不大,但是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82班比较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有一定的拔高,孩子们能较好的理解诗意,并且有情感的升华。而在81班上的同一节课,却发现,由于学生对于“老鼠”形象“一边倒”的认识,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思路不清晰。并让学生纠结于“想象是否合理”上,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否合理好像很难界定。以至于,之后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不得不让我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老师过高的肯定自己的设计,没有及时有效地反思自己的设计。一堂好课,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要适合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备课时,“备学生不充足”导致的问题,一定是绝杀性的问题。 如果说,学生的不同会决定一堂课的命运不同。那么,调动所有学生就是关键。那什么样的课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关注于课堂,喜欢上课呢? 激发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固然难,但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喜欢是难上加难。如何突破? 老师的设计除了吸引学生,力求趣味,难道就没有一种“静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正常的状态下去阅读经典吗?任何形式的“课”其实都是非正常状态下的阅读。这种非正常状态下的阅读,能“静”中突破吗? 当我第二次再次设计这个课,发现自己有了瓶颈,无法跳出固定思维。我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客服这种思维定式?重新设计这个课,我究竟会怎么上?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