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陳麗華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教授
彭增龍
台北縣淡水鎮興仁國民小學教導主任
王鳳敏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英語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重點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
設計是進一步將 Barr, Barth, and Shermis(1977)提出的社會科三大傳統,往前推
展到帶動社會轉型的社會行動層次 ,可稱為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第四個傳統 。其教
學歷程涵括前三個傳統 ,並可分為社區學習階段 、社區探究階段 ,與社區行動階
段等三個階段,尤其強調反省實踐(Reflective Praxis)的社會行動力的培養,以
增進學生的公民效能感(civic efficacy)。
其次 ,說明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規準 ,包括 :意義性 、統整性 、價值性、
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等六個規準。
最 後 ,以一個師範學院透過 「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和小學建教合作
發展的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風華再現洲子灣」為例 ,說明依據社區學習 、
社區探究 、與社區行動三個層次所發展的課程方案之內涵 、特 色 、實施成效與相
關參與人員的回饋等。
1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壹、前言
隨著近年社會的不斷轉型,社區意識普遍覺醒;學校教育也開始主張向社
區學習,在許多相關九年一貫課程的創新教學設計中,不難覺察其共通之處,
亦即「將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和學生的生活世界與賴以生活的土地相
結合。」的學習模式(余安邦,2001),已經悄然蔚為風潮;各校發展學校本位
課程不再滿足於教師們的閉門造車,而是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與詮釋,提供與
生活經驗相結合的素材,使學習產生意義與價值,進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闡釋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 、民主素養、
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與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
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2001),因此 ,如何 「開展學生潛能、培
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教育部,2001)即成為學校發展課程的重要依據 ;
新課程之教學活動規劃與編排 、教材內容擷取與組織 ,甚至學習情境的鋪陳等,
多源自生活環境與日常經驗,各學習領域如此,各學校課程之選編亦復如是。
由此觀之,取材於學生周遭環境的教學設計,顯然成為體現新課程精神的
主流,學生藉由對自己生活場域與置身所在社區的認知、探究及參與等,學習
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各種互動,進而培養九年一貫課程所欲發展
的十大基本能力,亦將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然而值此課程轉型期,眾多教學設計素材即使已然取材於社區,其理念與
內涵仍以培養學童「適應」社會變遷的基本知能為主,對於發展其積極「參與」
社會生活的公民效能感(civic efficacy)教育,則較少涉及。
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設計,特別注重學生的社區學習、社區探究及社區參
與行動 ,適足以統合人與自己 、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學習媒材,經由人性化、
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的教育活動歷程,將能有效引導學生達成新
課程的學習目標。
為使此一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普受重視,並提供教師創新教學新方向,
順利達成新課程的改革理想,茲將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理念、實務及社會行
動取向課程方案的實施與成效介紹如后,以饗讀者。
貳、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重點
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設計理念係由 「社區參與學習」延伸而來 ,其意涵企圖
從 「提供機會讓兒童在社區的真實情境中試驗、類化和運用在教室中習得的課業
知識,以增進學生在心理、社會、智識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