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朝随着佛教兴起,忏悔思想开始盛行,成为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史籍记载当时家家斋戒,人人忏礼,贵族文人热衷于佛教忏悔活动,相应地忏悔精神也体现在当时文人的思想、心态、文学之中,本文以期从忏悔精神这个较为独特的视角来关注南朝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命情怀。 陈寅恪先生曾言中土忏悔实出自西方。 〔1〕中国的忏悔思想来源于佛教,忏悔一词本身就是结合了梵语忏摩与汉语之悔而造出的。 中国本土的智者大师最早对忏悔作出解释夫忏悔者,忏名忏谢三宝及一切众生,悔名惭愧改过求哀……举要言之,若能知法虚妄,永息恶业,修行善道,是名忏悔。 〔2〕佛教经典都说明忏悔为消除罪业的最好途径,功用非凡,为佛教中最与众生方便的修行法门。 佛教传入之前,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亦不乏相关精神,梁启超就曾说佛教曰‘忏悔’,耶教曰‘悔改’,孔子曰‘过则勿惮改’,实质大有相通之处。 先秦儒家思想重自省、重改过,孔子提出内自讼,曾子强调要一日三省吾身,要求的是以不自欺的自觉精神来反身而诚,达到慎独,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而缺失神明的监督。 孔子要求言寡尤,行寡悔,荀子曾言大儒的一个标准就是举事无悔,少过失而寡悔才是儒家君子修身的较高目标,儒家的自省无需向神告白,而佛教忏的本意即为自陈过也,〔3〕鼓励公开自身的过失,佛教这样的理论正是南朝文人不避讳自陈罪过的思想基础。 传统思想的积淀与外来思想的冲击共同造就了南朝忏悔思想的盛行。 南朝忏悔精神之盛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当时文人对生命之苦的体认,乱世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使文人普遍从关注彼世的佛教中寻找心理安慰。 第二个原因是佛教宣传的地狱之恐怖和天堂净土之诱惑,沈约《忏悔文》中也说明彼恶加我,皆由我昔加人。 不灭此重缘,则来恶弥遘。 南朝文人往往因为因果报应的影响而忏悔。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皇室贵族的重视与推动,尤其是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萧衍,二人非常重视忏悔与戒律,影响很大。 萧子良所作《净住子净行法门》与在梁武帝主导下编写的《慈悲道场忏法》是南朝最为成熟的忏法著作。 忏法是讲忏悔修行的具体方法、记录与忏悔过程相关的思想、仪式等的文献,在隋代比较成熟的《法华三昧忏仪》之前,南朝的忏法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与南朝文人忏悔思想相关的具有忏法形式的文献是《净住子净行法门》以下简称《净住子》和《梁皇宝忏》正式名为《慈悲道场忏法》,本文称《梁皇忏》,借助于对这两部文献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的文人心态和精神状态。 萧子良非常重视忏悔在修行中的作用,认为灭苦之要,莫过忏悔,且多采用儒家思想解释比附佛教思想,行文多采用经书互映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儒家与佛教思想的一致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意殊名异。 这也是符合了当时内外兼习,道俗同听的社会风尚。 当时结合传统儒家理论来说明佛教忏悔之理的也较普遍,中土帝王之所以重视礼忏仪式,在于看重忏悔对于社稷民生的多方位作用或建福禳灾,或礼忏除障,或飨鬼神,或祭龙王,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讫多感灵,所以五十年间,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4〕佛教的忏悔俨然取代原来中国本土的祭祀或一些宗教活动,中国的特色日益彰显。 《净住子》与《梁皇忏》中的蔬食与孝道内容,就更好地与儒家的仁和孝观念联系了起来。 慈悲当时的意义本来就与戒杀与素食有关,沈约的《究竟慈悲论》就说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之要,全生为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直接用儒家五常来比附佛教五戒,说仁者,不杀之禁也。 《梁皇忏》中关于因杀生食肉的忏悔就更多,这与梁武帝大力倡导蔬食有关,在《净业赋序》中宣称的原因也是为了尽孝道。 《净住子》十种忏悔门就要求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构成忏悔修行的动力之一,《梁皇忏》有奉为父母礼佛的内容,其中的因果故事中,因为不孝而遭受果报的故事仅次于杀生。 成功地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也可以说是南朝忏悔在中土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 佛教忏悔思想在南朝还体现在传世的文字上,尤其是忏文之中。 忏文是记录礼忏仪式或忏悔自身罪过写下的文字,南朝文人因为文化与佛学造诣都很高,故而写作的忏文与后代忏文相比更具有文学价值,颇具个性化色彩。 南朝的忏文较集中地收录在《广弘明集》卷28《悔罪篇》中,体现忏悔思想的还有一部分愿文、唱导文、诗文等等。 从这些忏文来看,南朝文人贵族不但参与礼忏活动,还亲自撰写忏文礼仪,凭借对佛理的精通和身份地位的影响积极地参与到了当时的佛教忏悔活动之中。 就文人写作忏文的目的而言,个人往往为了除障去病,皇帝则为了国泰民安。 陈文帝《金光明忏文》中更言忏悔之功德能与众生快乐,能销变异恶星,能除谷贵饥馑,能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