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祀场所分析传统戏台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式-广西建设厅.PDF

从祭祀场所分析传统戏台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式-广西建设厅.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设论坛 从祭祀场所分析传统戏台的发展历程 与建筑形式 □ 李文娟 黄文宪 [摘 要] 通过分析祭祀场所的变迁,阐述我国传统戏台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式,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对于推动文化 大发展、经济体制转型和城镇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祭祀场所;传统戏台;发展历程;建筑形式;保护与传承 [文章编号] 1672-7045(2015)10-0125-04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号] B 人类从树下行走到起面,从黑暗到光明,从 风餐露宿到群居劳作,是大自然的产物。他们认为 万物有灵,并崇拜神明,希望讨好神灵,借助“神 力”逃避灾害完成梦想,这是原始祭祀活动的重要 原因之一。 1 传统戏台的发展历程 在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黑暗与愚昧 中摸索前进,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社会发展极其 缓慢,原始人类在宗教祭祀、狩猎、畜牧、耕种、 图1 广西花山壁画 战争等活动都离不开歌舞。这在现存的广西花山 西周时期,据《礼记·祭法》注:“封土为 壁画中可以清楚的看见,歌舞欢庆的地点是不固定 坛”,即是用土石堆砌出一个高于地面的祭坛(见 的,可能是在森林中捕获猎物时欢庆一番,也有可 图2)。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 能是在氏族聚居地里分食前的聚会舞蹈,大家随时 称方丘;在泰山顶封土为坛,秦汉时称封禅。圆丘 随地随兴起舞。(见图1) 是专为悦神而布置的歌舞场所,这个更“接近”神 到了奴隶社会,他们垒土搭台,献歌载舞, 的地方是传统戏台的雏形,是人与神沟通对话的神 奉上供品,顶礼膜拜,乞求神明庇佑,也感谢神灵 圣场所。《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 的保佑。《诗经·陈风》中描述陈国的歌舞场地: 辰”之说,在坛上用石砌屋(无顶),燔祭时烟气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 升腾,可直达高空,更容易被天神接受。 记叙了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时的陈国百姓,于“宛 随着社会等级的划分,娱乐演出趋于专业化, 丘”击鼓、跳鹭羽舞。宛丘是一种四周高、中间低 观演场所也呈现出建筑化的趋势。《隋书·音乐 的地形,祭祀的时候,百姓在四周高地观看,而专 志》记载:“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 职的巫师则在低处舞蹈。 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隋书·柳汗传》上 2015.10 125 - 广西城镇建设 编辑_雷 芝 设计_姜 璠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