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复习题.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名词解释 蒙养院:清末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入学年龄为3—7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的一门科学,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移情能力: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他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于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测量方法,他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同学,儿童所获得的提名次数就是其分数。 自我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分化:又称性别角色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过程。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景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一般在3—4岁的年龄出现。 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双性化:从心理学上说,双性化是一种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的优点和女性的长处。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价值澄清法:是通过儿童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诸于外部活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问题行为:通常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因此问题行为又被称为行为异常。 正强化:是指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如果立即得到他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发生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 负强化:是指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厌恶的刺激。 系统脱敏法: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问题行为者摆脱对特定事物的过度敏感,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对常规事物的过分恐惧。 代币制: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二、案例分析 1、吴欢(我国著名作家吴光祖的孙子)写得一手好字,别人问他:“从来没见你练过字,怎么还写得如此好?”吴欢说:“我从小就在爷爷的书桌上爬,至少我也是从那儿爬过来的。” 体现了家庭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的文化氛围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素养、言谈举止、价值观、人生观等时刻影响着孩子,作家长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2、上海曾有万名学生强烈呼吁净化环境,呼吁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们衷心的期望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这里没有麻将声,没有谩骂声,有的是满屋的书香、朗朗的笑声。” 体现了家庭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仅仅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却忽视自身的行为对子女的教育作用,长期下来会影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3、很多孩子认为自己笨,是“因为老师这样说”;不愿和某个小朋友玩,也是因为老师对其不经意的评价,说:“他是坏孩子,我们不要和他做好朋友”。 体现了师幼互动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同伴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教师应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助人等品质,促进儿童间的互动和交往。 4、如问孩子:“你们班级谁是好孩子?”孩子们会回答:“斌斌。”当被问及“为什么”时,孩子回答:“他胖乎乎的,很好玩。” 学前儿童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常常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性,他们往往不是从事物的客观性角度进行评价,而是从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好恶作为评价依据。 5、哈洛“替代母亲” 的实验发现幼猴更愿意依附于用毛巾布做成的能提供乳汁的布猴“布猴妈妈”,而不愿意靠近用金属丝制成的也能提供乳汁的“金属妈妈”。 体现了母亲的抚养质量对儿童依恋类型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母亲缺失的情况下,儿童的依恋行为呈现为身体接触的舒适度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缺少母亲养护的猴子,一般都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较多攻击性和侵犯性行为,怯于探索环境,而且比较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 6、女孩单独玩球时表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