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的多学科合作.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救援的多学科合作 目的 讨论心理救援概念、内容、行业及人员构成; 关注理性、科学、高效的灾难管理机制,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工、配合,以及不同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一部分 灾难及其心理救援的多学科观点 灾难的概念 一组由自然、技术或人为造成的,引起迅疾而且破坏性改变的事件。 严重超出了受累人群应对能力的生态学和心理社会学破坏。 导致广泛损失和痛苦的大型灾祸。集体性的应激体验。 定义有主观性。要同时考虑生态学、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定义。 灾难冲击、破坏社会结构,无法用惯常的社会机制处理,可以造成比身体影响还要多的困难。 减轻灾难的重要变量: ——受害者进行心理调节的能力; ——社区结构适应危机的能力; ——可获得援助的数量; ——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气质! ____科学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水平。 反对宿命论观点的表现——麻木不仁、逆来顺受、藐视生命。 涉及领域及工作模式 医学模式——较关注有心理损害及疾病的人。对急性期及慢性化的患者、伤残人员提供精神卫生服务。 心理社会学观点——通过物质支援、情感关怀、认知重建、尝试最佳助人机制、重建社会关系,来增强应对能力、防止或缓冲心理创伤反应,促进创伤心理康复,提高精神卫生水平。 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地带 医学方面——主要属于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范畴。与灾难应激相关问题尤其与临床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及心理治疗医学、社会精神病学有关。 心理学方面——主要属于应用心理学中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特别是其中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学;同时还涉及其它许多分支,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方面——家庭-居所重建,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重建,社区重建,增强灾民能力、促进协作,重建并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等等。 第二部分 心理救援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人做心理救援? 心理社会干预层次 1 初级保健:社区、非政府组织;用于紧急干预的一级精神卫生保健;加强社区能力。 2 第二级专业性精神卫生保健:精神卫生(包括心理学者)工作队,咨询、教育及复杂个案。 3 第三级保健:专业医疗机构,如诊治PTSD的案例 心理救援队伍的构成 应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者和社会工作者三大方面构成。 在心理治疗-咨询方面,他们共同合作,运用的理论和技术基本相同。 大致区别主要是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 1、医学背景出身的精神科医生 医学教育背景的专科医师,有生物医学基础,重视心理-生理之间的关系; 有处方权; 心理治疗是必备技术手段,但不以此为专长;若病人需要,他们会将其转给心理治疗师专门处理。 2、临床心理学家 知识结构横跨社会人文、理工和医学; 应该接受过系统的危机干预、创伤心理学训练; 任务——直接在社区(学校)、现场服务受灾人群;识别、转诊需要精神科医生处理的个案;处理医生转诊或直接来诊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咨询顾客。 没有处方权,但使用医学诊断标准。 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和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unselor)有区别。 3、社会工作者 主要学习社会学、社会政策、心理学等学科,偏重组织、管理、实施对于群体和个体的帮助、援救方面的能力。 主要处理普通人群、患者的人际关系、职业、救济、生计等社会文化问题。 以上区别有时不甚明确,很多问题需要三方互相转诊或合作处理。 分工合作,不要笼统称“心理医生”! 精神科医师的任务包括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只能从事心理咨询。 不能向上覆盖。 我国已经有社工专业,但缺乏临床心理学训练,而目前在灾区的许多“心理医生”其实是“越位”,做的很多事是应该由社工做的事。 美国的精神卫生人员分类 第一类——精神科专科医师(Psychiatrist),都具有医学博士学位(M.D.) 第四部分 对当前现状的分析 若干建议 心理救援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上世纪90年代,已经有精神科医生在重大灾难救援行动中冲锋陷阵。 在5年前的SARS危机期间,心理救援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 “5.12”大地震后,再次形成热潮。已有上千名以“心理救援”名义进入灾区的人员,其中包括200多名精神科医生、几百名有组织的心理学者和许多自行前往的志愿者。 许多人动机高尚、爱心强烈,富于献身精神,做了很专业的服务工作,受到好评。 SARS期间 自发,少有主管部门的主动组织和领导,但引起管理层注意。 专业人员资源不均,受重视程度不同,各地开展工作的水平差异巨大; 缺乏系统的理论、技术资源。 灾难内容(疾病)较单一,医学、心理学界分工清晰,合作较好。 不足之处 但一些名为“心理救援”的活动产生了副作用,引起反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