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酶跟酶工程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er 1 酶跟酶工程文档

第一章 酶与酶工程 第一节 酶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 (一)酶与酶工程 酶(enzyme):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的生产、应用的技术过程。 ★ 酶工程已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并在资源、能源、环保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酶的发展史 1、酶在古代的应用 ★ 早在4000年前的周朝,我国人们就不自觉地将酶的催化作用应用于酿酒、制酱工业。 ★ 一种古老的酶技术(酒曲)从远古时代被用于豆制品调味料 (豆面酱) 和发酵饮料 (米酒、酒精) 的生产,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 蒸过的米加入霉菌混合物就能得到酒曲,这项技术世代相传。 2、酶学研究的历史 ★ 最早的酶学实验: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Spallanzani发现鸟的胃液能分解消化肉类。斯帕兰扎尼(Spallanzani)他用自己饲养的山鹰做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实验。他将一块生肉塞进一个上面布满许多孔眼的金属小管子里,管子两端盖紧,不使肉掉下来,然后迫使山鹰吞下小管。过一段时间再设法取出小管。小管依然完好无损,盖子仍牢牢地固定在小管上,但是管中的肉不见了,只留下一些淡黄色的液体,这使斯巴兰沙尼惊讶不已。这恐怕要算最早的酶学实验。虽然他未说明此物为酶,但后来有人还是把他看作是酶的最早发现者。 ★ 酶水解作用的发现: 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 Kirchhoff研究了酶的水解现象。 基尔霍夫(Kirchhoff)发现淀粉经稀酸加热后可水解为葡萄糖,而某些谷物种子在发酵时也能生成还原糖。若把种子发芽时的水提取物加到泡在水里的谷物中,也能发生相同的水解反应,很显然,活的谷物种子的水解能力取决于包含在其中的水溶性物质,这种水溶性物质脱离了生物体后仍能发挥作用。 ★最早的酶制剂: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z得到了diastase。佩恩(Payen)和帕索兹 (Persoz) 他们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一种可使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的物质,称之为淀粉酶(diastase[dai?steis])。并指出了它的热不稳定性,初步触及了酶的一些本质问题。 ★首次证明催化:1835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证实用麦芽提取物可以比硫酸更有效地降解淀粉,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催化。 人们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才真正认识酶的存在和作用 ● 1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Pasteur指出酵母中存在使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物质。 ● 1878年,德国科学家Kunne 给酶起名叫enzyme。Kunne 给酶起名叫enzyme[enzaim]源于希腊文,由“En(在)”和“Zyme(酵母)”二字组合,表示酶包含在酵母中。当时用于区别那些有机酵素(Organized Ferments,指整个微生物细胞)和非有机酵素(Unorganized Ferments,指从有机体得到的抽提物)。 ● 1898年,Duelaux提出引用 “ase”作为酶命名的词根。Duelaux提出引用diastase的最后三个字母“ase”作为酶命名的词根。例如:oxide→oxidase [?ksideis](氧化酶),pectin→pectinase(果胶酶) ★ 发酵机制的争论: 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Liebig和Pasteur围绕着发酵机制的争论。德国化学家利比克(Liebig)和Pasteur围绕着发酵机制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前者强调发酵是纯化学反应,后者则坚持发酵是活酵母参与的结果。 ●1896年,Buchner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也能将糖发酵成乙醇。巴克纳( Buchner)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也能将糖发酵成乙醇,从而阐明了发酵是酶的作用的化学本质。他们的成功为20世纪酶学和酶工程学的发展揭开了序幕。因此巴克纳获得了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 锁钥学说:1894年,德国化学家Emil Fisher提出了酶与底物分子作用的锁钥学说。这个理论强调只有固定的底物才能楔入与它互补的酶表面,它较好地解释了酶的立体结构的专一性,但却不能解释酶的专一性中的所有现象。 ★ 中间络合物学说:1903年,Henri在研究蔗糖酶水解蔗糖的反应中发现酶与底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并提出酶与底物的作用是通过酶与底物生成络合物而进行的。 ●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间络合物学说,导出了著名的Michaelis- Menten方程,简称米氏方程:V=V[S]/(Km+[S])。 ★ 诱导契合学说:1958年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Koshland认为:酶分子的活性部位结构原来并不与底物分子的结构互补。但活性部位有一定的柔性,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遇时可以诱导酶蛋白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活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r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