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药剂学-表面活性剂.ppt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药剂学-表面活性剂.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态与制剂应用 1、溶液态 (1) <CMC溶液——胶束相——中间相——液晶相 (2) 负吸附——(球状胶束—棒状胶束—层状胶束)—— 反相胶束——双分子层/微乳——表面活性剂浓溶液 (3) 润湿——(增溶——乳化——微乳化——缓释)—— 二次增溶——溶剂 2、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与粘度的关系 二、CMC的测定 1、表面张力法 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无机离子的存在不影响表面张力; 少量类似物的存在降低纯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 2、电导法 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 无机离子存在影响表面张力测定; 电导率 与表面活性剂疏水链长有关; 3、染料法 表面活性剂溶液增溶染料前后吸收光谱的变化; 染料的存在影响CMC的准确性; 受无机盐及类似物存在的影响; 染料选择: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频那氰醇氯化物,碱性石蕊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曙红、萤光黄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碘萤光素、碘、苯并红紫4B 标准荧光染料: 芘 4、光散射法 胶束形成与散射光强度成正比; “纯净”溶液; 水合直径; 三、MAC(Maximum Additive Concentration) 1、定义:在给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增溶质的最大 浓度。 2、液体增溶质时的MAC:即表面活性剂增溶至饱和时的 浓度,溶液出现乳化。 测定方法: 1)在规定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增溶质直到出 现乳化现象。(二元体系) 2)在表面活性剂溶液和增溶质体系中加入水直到出 现乳化现象。(三元体系) 3、固体增溶质时的MAC:即表面活性剂增溶至饱和 时的浓度,溶液出现沉淀。 测定方法: 在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过量溶质直至平衡 并有沉淀存在。 影响因素: ——平衡温度与平衡时间 ——增溶质的加入方法; ——增溶质对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吸附。 四、增溶位置及其测定 1、胶束的结构与增溶位置 1)烃核(脂性环境):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不易极化 物质。 2)栅状层—烃核:易极化的多量碳氢化合物。 3)栅状层(脂性—极性环境):长链脂肪醇、脂肪酸和 脂肪胺等。 4)栅状层—亲水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极性 分子,如苯二甲酸二甲酯。 5)亲水基(水性环境):易极化的少量碳氢化合物,如 短链芳香烃。 胶束的结构 2、胶束增溶位置的测定方法 1、紫外吸收光谱法 1)吸收光谱比较法:增溶溶液吸收光谱与增溶质在各种不同极性溶剂中吸收光谱的比较。 2)Z值法 标准物质:1-乙基-4羧甲氧基吡啶碘化物 Z值:不同极性的溶剂系统—标准物质吸收光谱特 征吸收波长。 样品:表面活性剂增溶溶液。 2、其它方法: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萤光极化光谱 五、增溶质在胶束相及水相中的平衡 1、意义:对增溶质性质的影响 2、测定方法 1)透析法:超滤、分子筛、凝胶色谱、膜透析等。 膜材的选择、膜孔的选择、平衡的选择、透析液的 选择。 2)中和滴定法:增溶质是可解离的酸或碱,只有未解离 的分子才被增溶。 表面活性剂增溶理论与技术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规律 复配:系指表面活性剂相互配合或与其它化合物的配合。 适当的复配体系在增溶、乳化、起泡等性能方面优于 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不适当的配伍将破坏表面活性。 NaOH 例如:十二醇 + 氯磺酸 十二烷基磺酸钠 十二烷基磺酸钠/ 十二醇混合物 一、中性无机盐的影响 1、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低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