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本无”与“非有非无”
――《不真空论》所破“本无”浅析
何欢欢
内容提要:有关“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的讨论历来争议较大,从现存史料来看,肯定道安主“本无义”或“性空说”、竺法深持“本无异”都是有据可循的。但是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批判的“本无”与却未能在现有文献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思想,所以并不能断言僧肇驳斥的就是以道安或法深为代表的“本无宗”(“本无异宗”)。根据《不真空论》对“非有非无”的辨析论证以及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般若思想的理解,与其说僧肇批判的是某一人、某一宗,还不如说僧肇破斥的是当时对般若类经中“非有非无”思想的一种普遍性误读。
关键词:不真空论 本无(异)宗 本无 非有非无
作者何欢欢,女,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宗教学专业佛教哲学方向06级直博生。
僧肇(约384-414)的《不真空论》在详尽阐述“非有非无”的中道空观,为后人准确理解般若性空思想树立典范的同时,也为历代佛学研究者设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不真空论》中点名批评了当时颇具影响的“心无者”、“即色者”和“本无者”,却没有指出持有这些观点的是哪些人。后来者大多根据所获资料为僧肇批判的这三家学说标定代表人物,并从中发挥颇多,试图以此来丰富资料匮乏而思想活跃的魏晋时期佛教史。其中,“本无者”又是历来争议最大的一家,不仅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几个“本无者”(“本无宗”、“本无异宗”)难有定论,有关“本无”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更因文献的稀缺而未达共识,对《不真空论》中所批判的“本无者”究竟属谁则更加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对《不真空论》涉及的有关“本无者”进行简单分析。
一、“本无”与“本无宗”
“本无”作为中国本土词汇,在早期译经中对应的是梵文“tathatā”,即后来所译的“如”、“真如”等,表示性空的意思。“本无”一词最早见于汉译《道行般若经》,当时把该经中的《真如品》译为《本无品》。 参考许抗生《僧肇评传》,第7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魏晋时期,般若学虽已广泛流传,但是人们对于般若空观(?ūnyatā,空性)的理解却大多停留在“格义”的阶段,也就是用中国本有的词汇和思想来考察佛教中的名相与义理。唐·元康(鼎盛627-649)在《肇论疏》中曾提到:“实相即本无之别名,以本无是深义故,建初言本无、实相等也。”《大正藏》卷48,第18页。 可知,本无、实相、性空等在佛教初传时期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因而研究此时佛学著作中所谓“本无”应该以般若学的基本理论(真如、性空等)来对待,“但本无一义,持者甚广。广义言之,则本无几为般若学之别名。”“本无一义,既几为般若各家所通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第181、18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而不能按照道家、玄学的“以无为本”来理解,当然也不可因此抹煞玄学对般若学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在玄学与般若学的交汇中,才产生了异彩纷呈
参考许抗生《僧肇评传》,第7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大正藏》卷48,第18页。
“但本无一义,持者甚广。广义言之,则本无几为般若学之别名。”“本无一义,既几为般若各家所通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第181、18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由于学识和篇幅关系,本文不讨论玄学与般若学的关系问题,对此问题可参考罗因博士论文《“空”、“有”与“有”、“无”――玄学与般若学交汇问题之研究》,台湾大学文史丛刊,2003年。
“六家”之说最早由僧叡(约354或357-不详)在《毗摩罗诘提义经疏序》中提出,但没有具体指出六家名称,而且认为其师道安(312或314-385)是在“六家”之外的“性空宗”“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僧佑《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大正藏》卷55,第58页。。“六家七宗”一说则最早出现在昙济(411-475)的《七宗论》中,可惜此书已佚,现存《名僧传抄·昙济》 日本·文历二年(1235),笠置寺僧宗性曾抄出,现存《卍续藏》,134册。中只保留了关于“本无宗”的要义。元康在《肇论疏》中援引了梁·宝唱(生卒不详)所作《续法论》,其中称昙济曾作《六家七宗论》,各家分别为: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后人关于“六家七宗”的论述大多以此为基础,可惜所存文献中
“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僧佑《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大正藏》卷55,第58页。
日本·文历二年(1235),笠置寺僧宗性曾抄出,现存《卍续藏》,134册。
有关“本无宗”义理的历史记载最早因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