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金裸甲藻 Gymnodinium mikimotoi 藻体营游泳单细胞生活。细胞背腹面观呈近圆形,但背腹略扁平,运动时呈左右摇摆状,静止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则往往只能看到背腹面,难以看到侧面或顶底面。细胞长15.6-31.2μm,宽13.2-24μm。上锥部为半球形或宽圆锥形,下锥部的底部中央有明显的凹陷,右侧的底端略长于左侧的。横沟从细胞中央略上开始,左旋1周,终止于细胞中央或略下处。横沟两端始末位移为细胞长度的0.72/5-1.05/5,平均为0.92/5。纵沟始于横沟起点直达细胞底部。在横沟起点处,可见纵沟侵入上锥部的痕迹。上锥沟始于横沟起点的右侧略上处,经顶部或其左侧直达细胞背部。藻体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左下方。色素体10-16个(n=20)。 本种为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浅海水域,是日本近岸水域的主要有害赤潮藻之一。1965年,本种在日本长? 发生过大规模的赤潮。1998年4月15日在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发生的赤潮中,是最优势种。 多环旋沟藻 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游泳单细胞椭圆形,长30~40μm,宽20~30μm。横沟深,左旋,绕细胞1.8~1.9周。链状群体的细胞数一般8个以下、偶尔可见16个。上锥部背面近顶端处有一红色眼点。 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暖温带和热带水域。我国发现于珠江口海域。 本种为有毒赤潮生物,能使鱼类致死。 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 藻体营群体游泳生活,长椭圆形,由2~8个小细胞组成,长80~130 μm,宽40~55μm。横沟宽且深,位于各个细胞的近中央部;纵沟窄且直,作为各细胞的共同纵沟从群体顶端直达底端。底部小细胞的纵鞭毛比其它细胞的略长。 在中国海南水域、大连湾等有本种出现,东南沿海有本种孢囊分布。 渐尖鳍藻 Dinophysis acuminata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体长40~50μm,宽30~42μm。左沟边翅延伸到细胞顶部,长度与宽度相等。细胞表面具小网眼结构,着生一孔。 世界范围种,分布在寒带与温带浅海海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该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 具尾鳍藻 Dinophysis caudata 藻体侧面扁平,体长70~100μm,宽39~51μm。壳板厚,表面布满细密的鱼鳞状网纹,每个网纹中有小孔。下壳长,后部延伸成细长而圆的突出。上边翅向上伸展呈漏斗形,具辐射状肋;下边翅窄,向上伸展,无肋,左沟边翅几乎是细胞长度的1/2,并有3条肋支撑,右沟边翅后端逐渐缩小近似三角形。 世界性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等都有分布。日本曾报道赤潮发生前后鱼类大量死亡。 本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 倒卵形鳍藻 Dinophysis fortii 细胞阔卵圆形,体长56~83μm,宽40~54μm。背缘卷曲,腹缘几乎平直。左沟边翅很长,可达整个细胞的4/5,右沟边翅完全。细胞表面有很多深孔状物质,每个内部均有一小孔。 本种分布于海洋、浅海,寒带至热带水域,世界范围种。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 该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 黄藻类(针胞藻) 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 Hada 藻体为单细胞,浮游生活。细胞体黄褐色至褐色,无细胞壁,由周质膜包被,故细胞形状变化很大。藻体一般略呈椭圆形,长约8-25μm,宽约6-15μm,厚度变化大。细胞腹部略凹,在细胞一端近体长的1/4-1/3处生一短沟状的斜凹陷,自此凹陷的底部生出两条不等长的鞭毛,长者约为细胞长度的1.3倍,短者为其0.7-0.8倍。藻体活动时,此两鞭毛常弯曲或与细胞长轴垂直伸出。细胞核略呈圆形,位于细胞中部。在每个细胞的近细胞膜处,约有8-20个棕黄色的大盘状色素体,各色素体内均含一蛋白核。无眼点,有许多无色透明的油粒。以细胞二分裂进行繁殖。 本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与世界近岸海域的常见的鞭毛藻类,是日本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有多次形成有害赤潮,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记录;在我国,该藻曾在大连湾形成多次赤潮(王惠卿,1991) 。张诚于1995年在青岛胶州湾的虾塘中也发现该藻达到赤潮密度,并成功地建立了该藻藻株。该藻在温带近海底层水温15-20℃的夏季大量繁殖,分裂率高(一夜分裂两次)和昼夜均能摄取营养等生态优势是其易于赤潮的动力。1985、1985、1987三年的夏季(6-8月)分别出现持续7d左右并遍及全部大连湾的大规模红棕色赤潮,其优势种为赤潮异弯藻。 海洋卡盾藻 Chattonella marina 藻体单细胞,黄褐色,长30~55μm,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