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学概论 主讲教师:吕天鹤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背景。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 现实中的各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2、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 。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1、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2、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普遍效果”决定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 “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对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营造能力、“地位赋予功能”、“选择性接触”的困难程度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 沉默螺旋假说的缺陷:理论前提建立在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之上,本来是一个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又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看成是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唯一动机,因而过于简单化。其实,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按照问题性质、利益关系、社会传统、社会文化的不同,应该具有程度上的不同。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美国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培养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 “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专门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代表学者是乔治·格伯纳。最初的着眼点: 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初步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对电视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理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课件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课件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课件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课件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课件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课件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课件 当代世界传媒业.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课件 当代中国传媒业.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课件 新闻活动、新闻.ppt
-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课件 新闻媒体的功能与效果.ppt
最近下载
- 2023年洛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 2023年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 恐龙小百科科普知识PPT课件.pptx VIP
- 万能烤签自动烧烤炉及其烤签自转驱动机构.pdf VIP
- 随机信号分析教程答案-李兵兵、马文平.pdf
- 文艺复兴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docx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案(新教材).doc
-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粤人版+.pptx VIP
- 2024年高考英语真题试卷(新高考Ⅰ卷) .pdf
- 2023年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