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课件 先秦历史散文.ppt

榆林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课件 先秦历史散文.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史的传统,据说早在黄帝之时就已经设立史官,如仓颉、沮诵等。根据现存的甲骨文和金文等材料,可知最迟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史官。古代史官,最初与巫不分,后来二者分离。巫史实为文化之掌握者,对国家大事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根据《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可以确知周代史官已有分职,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目。《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不仅王朝有史官,各国诸侯都有史官。总而言之,先秦时期,史官之建制已较为完备,史书之撰述亦较为发达。 第一节 从甲骨文到《春秋》  至迟在殷商中期(前14世纪),我国已有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文字记载的书面文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文 1898年,在河南安阳县的小屯发现大量的龟甲和兽骨的破片,上面多刻有古代文字。经过研究,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我们称它为甲骨卜辞。又称为甲骨文、契文、卜辞、殷墟文字。其中很多记录不能了解,但也有不少比较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 甲辰卜,永贞,西土其有降馑? 可以说这是先秦叙事散文的雏形。 二、《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易》,《周易》的成书时间与作者,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但根据《周易》的内容可以断定,《周易》不是一个人所作的,它是一部由多人不断加工整理而成的,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内容包含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约产生于周初,《易传》则作于春秋战国时期。 (一)、经 1.六十四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两两相叠,就形成了《周易》的六十四卦。此六十四卦,前30卦称为上经,后34卦称为下经。每卦由六爻组成。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六爻顺序自下而上,分别称初、二、三、四、五、上。 2、卦辞、爻辞 指附系于六十四卦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卦辞用以解释各卦大义,爻辞用以揭示各爻的含义。整部《周易》计六十四条卦辞,384(或386条)爻辞。卦爻辞使《周易》经部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体,从而成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同时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象征形象。 现存《易经》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繇辞。卦、爻辞中的记事,虽然也很简短,但较之于甲骨卜辞更为完整,具有某些生动的描写,是我国古代散文萌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中孚》六三 这里描绘的是上古战斗胜利后的人心悲欢,十分生动的形象。 (二)、传 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著:《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计七种十篇。 《易传》从各个侧面对《易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揭示了深奥的易理,发展了《易经》的重要观点与思想。 三、商周铜器铭文 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面多有文字,我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在文字形态上,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只是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时代也比甲骨文略晚。殷商铜器已有简单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又称为钟鼎文、钟鼎彝器铭文。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不能过长,但也有三百余字的,比如《散氏盘铭》,又有近五百字的,如《毛公鼎铭》。铭文一般为散文,但也有用韵文的。如《虢季子白盘铭》:铭文字多难认识,又有缺蚀,加以有关当时的名物制度及这些贵族的生活内容多不易了解,所以非常难读。 毛公鼎和散氏盘 四、《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传世最早的散文文献,为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相近。先秦称之为《书》,汉代乃称《尚书》,被儒家列为六经,后世又称为《书经》。 1、主要内容 《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6种文体。 典-古代典制。如《尧典》、《舜典》等 谟-谋议 誓-君王的誓众辞。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训-臣子开导君王之言。 诰-勉励性文告。 《尚书》大约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定本,先秦的书籍经常引用《尚书》,但是《尚书》的最早定本究竟有多少篇已经不得而知。今存《尚书》共58篇,依据朝代编次,分为《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汇集了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史料。今人多以为《虞书》、《夏书》为后人追述之作。 2、流传情况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