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随笔情感美文欣赏:山道上那抹绿
是马邮工的一阵“叮铃铃”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那“叮铃铃”声是从他的自行车右手把上发出的,清脆悦耳,就像山里的黄鹂鸟鸣叫,好听极了。
住在山里,我们经常能见到黄鹂鸟,屋前屋后的树上不时的就有,山坎的石头上和水塘里的墩子上偶尔也会落下一两只。却不能经常见到自行车。山里路不好,高高低低,坑坑洼洼,人走都困难,哪有自行车来?
是不是因为马邮工的到来我才第一次见到自行车已记不清了,但我敢肯定,村里有许多小伙伴却是因为马邮工才认识的自行车。就是村里的大人,也有不少以前没见过自行车的。所以,大家都好奇,见到马邮工的自行车就像冷不丁在山林里见到一只色彩斑斓的大鸟,端着眼睛就看,甩起步子就追。令人兴奋的是,山林里的鸟儿我们追不上,但马邮工的自行车能追上。追上了,高兴的心情不亚于逮住了那只色彩斑斓的大鸟。
马邮工摁着铃子故意放慢速度引着我们,等我们差不多快追上了,便左脚往地上一撑,车子往左稍微一歪,停住了。于是我们呼啦啦围上去,连同着叽叽喳喳的欢叫声。马邮工右腿一翘,很潇洒地从座位上拿下来,整个人就站在了地上。然后左手扶把,右手把车座一拎,同时右脚把原本横在车轮外的支撑架往地下一按,车子往后一拽,“咔嚓”一声自行车就垛住了。接着,马邮工右脚把后轮车轴上一个带弹簧的“绊儿”往里一磕,又是“咔嚓”一声。开始我们不清楚那个带弹簧的“绊儿”是起什么作用的?后来问了才晓得是固定支撑架。再骑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个“绊儿”磕开。马邮工动作很熟练,看得我们好生羡慕,都想试一试。做完这些,马邮工稍微把身子挪开一点,像是腾出地儿让我们靠近自行车,任由我们用手去摸,去摁响车手把上耳朵一般的转铃。他站在一旁笑吟吟的,很亲和的样子。
马邮工是镇上邮局的邮递员,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很结实的身子不高不矮,像是正好为骑自行车长的。我老觉得个子矮了,腿会跨不上自行车座位;个子高了,腿又会蜷在座位上弯不过来,没办法蹬脚踏板。我希望将来自己的个子就长马邮工那么高,能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马邮工总是穿一身绿色的衣服,宽宽松松的。绿色对于山里人来说并不稀罕,草是绿的,树是绿的,山是绿的,许多女的衣服也是绿的,见惯了,太平常。但自从见着马邮工,我忽然对绿色有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情感,而且慢慢喜爱上了。那绿色跟马邮工连在一起好像是一种神奇,有一种魔力,挺撩人的。怎么说呢,有点像草尖塞着鼻子眼,树叶儿搅着耳朵眼,小手儿挠着脚板心。马邮工不仅衣服是绿色的,骑的自行车也是绿色的,甚至自行车大杠上挂的邮包也是绿颜色,这就让我们经常把山道上风儿吹起的一抹抹流动的绿色当成了马邮工,惊喜一阵,失望一阵。
其实,以前马邮工来我们村的时候并不多。我时常想,要不是父亲一月半载的往家写信寄钱,马邮工可能就不来我们村了。因此,我在柱子、二伢子这些小伙伴们面前总是有种自豪感,像马邮工为自家亲戚似的。所以,每当马邮工骑着车子,摇着铃声,从山道上进入我期盼的视线时,我告诉妈妈的呼喊声就特别的明亮,不光想让妈妈听见,更是想让柱子和二伢子他们听见。马邮工也是特别的配合,进了村子就会追着我的呼喊声大声叫喊道,老张家又来信了,或是老张家又寄钱了,叫得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晓得,喊得整个村子人都羡慕。
父亲是我们村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或是因为父亲念过书,认识几个字,脑筋转得比其他人快的缘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独自一个人率先走出山洼,到广东那边找事情做。那时村里还有些人不理解,还有些胆怯,说父亲这样放着田地不种是不务正业,丢了祖祖辈辈传下的饭碗,在冒风险。说得母亲和我们都有些怕怕的,提心吊胆不放心。
也难怪,我们住在老山里交通不便,蜗居在巴掌大块天下跟外面交往不多,别说看不着电视,就连自行车全村都没一辆,眼界自然不开阔。捏惯了泥土,从上辈穷到下辈,还不晓得是怎么回事,闷头闷脑过日子。
但马邮工来了,父亲的一封封信通过他的自行车传递,让全村人渐渐了解了外面世界;父亲的一张张汇款单通过他的手转送,让全村人渐渐明白了外出打工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且能挣大钱,比在山里土地上拾掇强多了。他们问马邮工,可是真的?马邮工说,汇款单能有假么?拿到镇上就能取到钱,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马邮工的话和父亲的信,加上父亲的汇款单,让村里的人动了心。
渐渐就有人从地里走上来,从村里走出去,去了上海,去了广东,去了江浙,一拨一拨的,三天两头地走。柱子爸和二伢子哥就是那年正月十五过后走的。
自此以后,马邮工的身影出现在村头的时候便多了起来,自行车的铃声隔三差五地响起。只是,有信有汇款单的不再只是一家两家,而是挨家挨户,全村几乎家家有份。马邮工的一声呼叫,再不是我一个人惊喜,家家门口都会亮出一张张笑吟吟的脸。那年月,马邮工像观音菩萨,成了我们全村人的情感寄托和希望所在,成了全村人快乐的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