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 买路钱 * 若简单衍射,波长应该不变。 * (可以理解,波尔来自传统的熏陶,拔出腿来必然带着泥巴) * 与光子类似,运动的实物粒子亦伴随着一个波,粒子的运动和波的传播不能相互分离。 假设:运动的实物粒子动量p与它相关联的波的波长?之间满足 德布罗意关系 表示自由粒子的平面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在长期独居和冥思苦想之后,我终于在1923年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应该将爱因斯坦1905年的发现加以推广,推广到所有的物质粒子,特别是电子。 ---- 德布罗意 思想方法 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是明显对称的,类比法提出物质波的假设 当时物理学家对光的奇特行为尚未达成共识,对德布罗意假设也没有特别的欢迎。 爱因斯坦:我相信它是投向最糟糕的物理谜团上的第一道微弱光芒。 苹果,汽车…… Not like waves? 电子(electron), Ek=10eV Atomic systems : all-important !!! 原子尺寸 宏观系统Macroscopic systems: unobservable h很小,波长很小,通常情况下,波动性不明显 0.13kg, 5m/s, P=mv, =1.0 * 10-33 λ= 3.88 ? 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电子波长与x射线量级相同。 1927年,戴维孙/革末,用加速后的电子投射到镍晶体上进行电子衍射实验:布拉格散射。 G K 狭缝 电 流 计 镍 集 电 器 U 电子束 单 晶 汤姆逊:电子束穿过金箔,获得了清晰的衍射花纹。两个方法得到电子波长与德布罗意公式一致。 电子的确呈现波的行为。 电子束透过多晶铝箔的衍射 K 双缝衍射图 L.V.德布罗意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Nature loves symmetry 德布罗意假设推出玻尔的角动量量子化假设 1929诺贝尔物理学奖 思想准备: 微观粒子绝不是将宏观世界的小球尺寸几何缩小. C.J.戴维孙 G.P.汤姆逊 在实验上发现电子通过晶体衍射 波动性是粒子的固有属性。 ……J.J.汤姆逊 1906 证明电子是粒子 1937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2年德国人鲁斯卡成功研制了电子显微镜; 1981年德国人宾尼希和瑞士人罗雷尔制成了扫瞄隧道显微镜. Electron microscopes *电子显微镜 波和粒子的研究:Come full circle 光(辐射)是波, 粒子性(光子) ; 物质粒子(e.g. 电子), 波动性 波粒二象性:同等的适用于物质和辐射。 每种模型都只能精确解释某些性质,没有一种模型能完整的解释物质或辐射的所有性质。 两种模型在经典概念下不可调和,互补。 粒子:客体具有一定质量电荷等属性,又具有一定的位置,有一条确定的运动轨迹.每时每刻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动量. 波动:某种实在的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在作周期性的变换,并呈现出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物质波? 什么在波动? 振动的物理量? 宏观机械波,电磁波:存在客观实在的物理量 深入了解物质波和波粒二象性:双缝干涉 明暗相间干涉条纹。(光强大,光子数多) 设想:光强度很弱,光子一个一个通过,落在屏幕上,最终形成干涉条纹 电子:与光子类似行为。 暗区域:电子波干涉相消的位置。 电子自发cancel itself out 挡住一条缝??? 分析过程:电子单个通过,底片上出现感光点显示粒子性。时间增加,粒子数增多,形成干涉图样,显示波动性。亮,干涉增强,粒子多;暗,干涉相消,粒子少 波动性是相同实验多次进行的统计结果。体现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大小。亮纹:光子/电子去的多的地方; 德布罗意波描述的波是刻画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的波,是概率波。 1926年,玻恩 (Born , 1882--1972) 概率波: 个别微观粒子在何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大量粒子在空间何处出现的空间分布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与粒子在该处邻近出现的概率成正比,代表了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 粒子观点:衍射图样代表了电子出现的概率大小 波动观点:电子密集,说明波的强度大;电子出现概率大小反映了物质波的强度。 (正态分布试验 ---撒豆子) M.玻恩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波函数:薛定谔,1926(波动力学),不满意不连续量子跳跃思想,试图回到经典场论。他设想德布罗意波一定是波动方程的解。 薛定谔希望连续的波函数能够直接代表电子的某些物理意义。但波函数是个复数,表明它们不能直接代表任何可观察的物理量。 玻恩的概率波解释:量子力学的概率不是因为我们对微观结构的无知引起的,它是微观粒子的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