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快裂变增殖堆包层初步热工水力学设计分析-核聚变与等离子体.pdf

聚变-快裂变增殖堆包层初步热工水力学设计分析-核聚变与等离子体.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34 卷 第 4 期 核 聚 变 与 等 离 子 体 物 理 Vol.34, No.4 2 0 1 4 年 12 月 Nuclear Fusion and Plasma Physics Dec. 2014 文章编号:0254−6086(2014)04−0320−06 聚变-快裂变增殖堆包层初步热工水力学设计分析 王小勇,栗再新,赵奉超,赵 周,武兴华,王琦杰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 610041) 摘 要:对新提出的套管结构聚变-快裂变增殖堆包层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了热工水力学分析和设计,给出了典 型的热工设计参数,并结合大型热工水力学软件 CFX 对其进行了温度场和压力分布的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材料温度均已低于许用温度,冷却剂出口温度高于 773K ,冷却剂压降也符合工程上的要求,初步验证了增殖堆 包层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聚变-快裂变增殖堆;包层;热工水力学;CFX 软件 中图分类号:TL6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快裂变增殖堆包层的这些特点,进行了热工水力学 聚变-裂变混合堆被认为是纯聚变能实现之前 设计和分析,给出了增殖堆包层典型的热工设计参 的中间应用途径,能够在裂变能源过渡到聚变能源 数,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CFX 对包层内温度 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开发与研究将 及压强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初步表明了 为纯聚变堆的实现和商用化提供技术和工程经验, 混合堆包层热工水力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工程可 加速商用堆的实现,推动纯聚变堆的发展[1, 2] 。基 行性。 于 ITER 的聚变堆芯参数和套管结构,一种以天然 金属铀球床为增殖堆燃料,硅酸锂球床为氚增殖材 2 包层结构方案 料,以 8MPa 氦气作为冷却剂的聚变-快裂变增殖堆 2.1 包层结构 (FFBR)中子学设计方案[3]已被提出。中子学计算表 由于内包层模块与外包层模块结构、功能上有 明,采用这种套管结构的聚变-快裂变增殖堆具有较 很大的相似性,而赤道平面处的增殖堆外包层的热 239Pu 增殖率以及能量增益因子,能够 流密度以及中子负荷最高,热工水力学设计难度最 大的 TBR、 满足氚自持以及净能量输出的要求。然而,增殖堆 大,因此本文针对此处包层进行详细的热工水力学 包层内热源分布非常不均匀,球床内功率密度沿着 设计和分析。初步设计外包层沿环向分度为 5 度, 径向方向剧烈递减。套管式结构将硅酸锂球床和铀 即增殖堆在环向方向上共有 72 个包层模块。考虑 球床置于冷却剂内外两侧,既便于氚的提取,又能 到模块之间需要留出适当的间隙,设计包层在环向 有效控制导热系数较低的硅酸锂球床的最高温度, 方向宽度为 530mm ;由于流体在套管结构流阻较 但由于套管结构中冷却流道有效直径较小,流阻较 大,套管长度不宜过长,初步设定包层在极向方向 大,同时包层内套管数量较多,套管设计的长度以 高度为 648mm ;径向方向初步设计为 509mm。包 及连接受到冷却剂压降的限制,这些都对包层热工 层结构主要由“U形”第一壁(后简称第一壁) 、后 水力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聚变- 板以及子模块组成,如图 1 所示,包层热工设计参 收稿日期:2013−10−11;修订日期:2014−04−02 作者简介 :王小勇(1988−) ,男,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现从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