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4-15题《古代诗歌鉴赏》.pptVIP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4-15题《古代诗歌鉴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注】 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因此很高兴。 B   D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随遇而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B“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而且“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E“随遇而安地度过”分析不当,应为悠然自适地度过。 8.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分) 答:示例:(1)相同点:①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2)不同点:①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②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 6分,相同2分,不同4分。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考查重点 1.对诗句内容和诗歌主旨的理解。(第14题) 综观2017年高考第14题的命题可以看出,本题运用客观题的形式,以诗联为基本单位,考查对诗句、诗歌主旨和相关艺术技巧的理解能力。 2.对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第15题) 本题的鉴赏要点主要有: (1)某一诗句在作品的妙处,如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第15题。 (2)对抒情主人公性格的赏析,如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第15题。 (3)赏析作品表达的感情态度,如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Ⅲ第15题。 (4)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5)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技巧。 (二)常设陷阱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设陷阱见下图表: (三)失分原因 1.没有读懂诗歌,就急于阅读试题。 2.没有看清试题要求就急于动笔作答,导致答非所问。 3.忽视题干隐含的信息,回答要点不全。 4.忽视阅读注释,影响答题准确度。 5.忽视对诗歌标题的品赏,造成理解有误。 6.对诗中关键字的品味不深不细,答题有偏差。 (四)临场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一般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做古代诗歌鉴赏题要做到以下“七看”: 1.看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 2.看作者。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有助于准确地把握诗歌特点。看作者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3.看注释。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前的注释,往往是诗句中的阅读障碍,及时阅读注释,对于读懂诗歌原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4.看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备考中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应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看小序。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 6.看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

文档评论(0)

sunach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