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4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非国控)专业增设申请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4月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非国控专业增设申请表
学校名称(盖章):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主管部门:甘肃省教育厅
专业名称: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专业代码:560110
所属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装备制造
培养层次:高起专
学习形式:函授、业余
修业年限:3年
申请时间:2017年4月
专业负责人:周振宏
联系电话目 录
1. 专业增设申请表1
2. 学校基本情况2
3. 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4
4. 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
5. 增设专业专任教师情况20
6. 增设专业计划开设的主要课程22
7. 增设专业基本办学条件23
PAGE
PAGE 4
专业增设申请表
专业代码
560110
专业名称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培养层次
高起专
学习形式
函授、业余
修业年限
3年
现有成人专业(个)
3
学科门类(本科)或专业大类(专科)
装备制造
本校已设的相近成人专业及开设年份
机电一体化
2000年
拟首次招生时间
及招生数
2017年(100人)
五年内计划
发展规模
200
学校专业设置
评议专家组织
评议意见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校长签字) 学校(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注:专业代码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目录填写。
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地址
甘肃省嘉峪关市体育大道2222号
邮政编码
735100
校园网址
/gs/default.html
在校生总数
3501人
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
73人
学校类型
高职院校
已有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
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自动化类、财经贸易
专任教师
总数(人)
200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
37.5%
学校简介和
历史沿革
(300字以内)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由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前身是酒钢职工大学,建校于1978年,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一所三年制职工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甘肃省高校设置委员会评估、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置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甘政函〔2006〕30号)和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关于公布备案的高等职业学校名单的通知》(教发函〔2007〕66号),改建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在近4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坚持“素质教育为基础、技能开发为根本、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秉承“崇技尚能、济世立身”的校训,励精图治,辛勤耕耘,积极开展“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万余名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分设兰新、东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现使用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校内设实验、实训室43个,多媒体及语音教室60间,教学用计算机990台,炼钢、炼铁、氧化铝、电解铝模拟装置及实习实验仪器近5万台(件),教学科研设备仪器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馆藏纸制图书30余万册,电子图书750GB,校外实训基地17个。
学院下设冶金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社会科学系、焊接工程系、实训中心、培训鉴定中心等教学培训机构,教职员工319人、专任教师近200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7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28人,高级技师9人,外聘任兼职教师200余人。教师爱岗敬业,先后涌现出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吕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梁勇、“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罗扬等同志为代表的教学名师。
学院与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甘肃冶金技师学院)、酒钢职工培训中心共同开展集团化办学,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联合办学,甘肃政法学院开展本科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初步形成了高中职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格局;逐步建立起以冶金、材料等特色专业为龙头,机械、电气等重点专业为支撑,物流、管理等新兴专业为补充的中高职职业教育专业群和以“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依托的高级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基本形成以职业技能鉴定及专业资质认证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发展成为规模相对稳定、特色较为突出、成效日益明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注: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