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综述李晨旭格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疼痛pain综述 一、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伤害性感受,常伴有不愉快或厌恶的情绪和自主神经反应。疼痛与痛苦不同,疼痛是机体的感觉,属于感觉范畴,而痛苦是情绪体验,属于知觉范畴。疼痛可引起痛苦,而痛苦未必全部由疼痛所导致。 二、机体传递痛觉的神经纤维类型 机体外周神经纤维分为三类: ①运动神经纤维、 ②感觉神经纤维、 ③植物(或自主)神经纤维(包括交 感与副交感) 感觉神经纤维(由粗到细,由快到慢)有: Aα :传递来自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 (Ⅰ) Aβ:传递来自体表的触-压觉。(Ⅱ) Aδ:皮肤温度觉和痛觉。(Ⅲ) C- : 皮肤痛觉。(Ⅳ) 可见,正常生理情况下,与传递痛觉有关的纤维是Aδ和C-纤维。 Aδ纤维属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快痛,发生快,是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C-纤维属无髓神经纤维,传导慢痛,发生慢,是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痛感强烈伴自主神经反应(情绪、呼吸与心血管反应)。 三、疼痛分类: 躯体痛与内脏痛 ①、躯体痛:分为体表痛与深部痛。 体表痛有快痛与慢痛,分别由Aδ和C-纤维传导。 深部痛指发生于躯体深部的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疼痛。一般表现为慢痛,定位不明确,伴自主神经反应。 ②内脏痛:痛觉是内脏主要感觉, 其痛觉感受器的分布比躯体要稀疏的多,所以痛觉定位不准确。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性和牵拉性刺激敏感,而对切割和烧灼刺激不敏感。 四、疼痛的发生 ①机体在遭遇损伤性刺激(引起痛觉的刺激)时,可产生疼痛。 ②机体在疾病状况下,如炎症、神经损伤、肿瘤、糖尿病等均可引起疼痛。 五、研究疼痛的动物模型 国内外研究痛觉的动物模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炎症痛模型,另一类为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1、炎症痛模型: 局部注射致炎物质可形成炎症痛模型,最常用的致炎物质有1-5%的福尔马林、辣椒素、角叉菜胶、蜂毒或酵母。这些致炎物质造成注射局部炎症,引起对热、机械性刺激的痛觉过敏反应。 2、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① 、神经瘤(neuroma)自残模型:是1970s年代初,Wall实验室应用结扎并切断大鼠坐骨神经的手术而建成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术后模型动物出现手术侧肢体自残(autotomy)现象,断端神经纤维发芽,生长缠结形成神经瘤,来自神经瘤的神经纤维中可记录到大量异位自发放电(ectopic spontaneous discharge) ,特别是来自C类纤维的放电。 ② 、神经压迫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 是1980s年代Bennette Xie建立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CCI模型的特点是用铬制羊肠线轻度结扎坐骨神经,使粗的有髓鞘纤维选择性损伤,但仍保留大部分传递疼痛的C类纤维。该模型动物对伤害性刺激表现为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非伤害性刺激引起触诱发痛(allodynia) ,也产生自发疼痛(spontaneous pain) 。 ③ 、部分神经损伤的神经病理模型:    1990s年代出现, 在神经节附近损伤部分脊神经或部分坐骨神经,可诱发动物产生痛觉过敏和痛性感觉异常paresthesia,如烧灼痛causalgia、蚁行感、触诱发痛(allodynia)等。 正常生理状态下, 感觉神经元对膜上的离子通道、受体和载体的分布位置、数量进行着精细的调节,形成动作电位的各种离子通道、受体和载体在神经元胞体合成, 通过轴浆运输至朗飞氏结、结间膜和感觉末梢, 在这些部位执行各自的功能,并通过合成、重摄取和降解进行着动态调整。 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发生炎症、脱髓鞘、芽生和神经瘤等病理改变。离子通道、受体和载体的合成、运输和动态调整受到影响,其膜插入出现故障,大量的钠、钙、钾通道以及受体和载体异位堆集在胞体、神经瘤neuroma、脱髓鞘部位和芽生部位,重塑了膜电特性,导致异位自发放电ectopic spontaneous discharge起博点的形成。 离子通道、受体及感受器分子在损伤区的积聚 前已述及,神经损伤后, 膜上一些功能蛋白的表达增加, 也有一些功能蛋白的表达减少, 但膜蛋白在神经损伤处及相应神经元胞体, 其数量是净增加的, 导致膜蛋白在这些位置的密度增加。与异位自发放电密切相关的通道蛋白也增加。 那么,究竟哪些通道蛋白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变化?损伤后是否有特异的通道蛋白表达?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