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古国,古代的科技技术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水平,在物理学上也取得了让人称赞不已的成就. 力学 力学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 \t /item/%E6%9B%B9%E5%86%B2%E7%A7%B0%E8%B1%A1/_blank 水痕所至, \t /item/%E6%9B%B9%E5%86%B2%E7%A7%B0%E8%B1%A1/_blank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个故事里,6岁的曹冲通过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虽然那个时代,阿基米德已经发现这个原理500多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同时这个故事也用到了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 \t /item/%E6%9B%B9%E5%86%B2%E7%A7%B0%E8%B1%A1/_blank 科学思维方法。 当然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力学方面的成就,(1)《考工记》中记录这我国古代农具、兵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水平。(2)王充的《论衡》,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缓(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做了叙述,其次还有对运动相对性的研究,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 》就是这方面极有价值的成书,这种对运动相对论的观点,《考灵 》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1500年。(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体兵篇》中记述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 2.光学 我国古代光学成就也很显著。(1)《墨经》中写道了八条对集合光学的专门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光的直进性和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都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2)汉代王充的《论衡》更是在其基础上,对光学方面做出了更加完善的阐述: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镜聚焦成像。(3)宋代沈括通过亲手观察实验,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对小孔成像、凹凸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及其原理。这些都说明当时对光学物理的巨大成就。 3.声学 声音应该说是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所以古人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声现象。(1)《庄子》艺术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欧洲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2)唐代著作《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了这方面的一个故事,洛阳某和尚的房里有一个磬,经常自鸣发声,和尚因此惊扰成疾,曹绍来访,发现磬的自鸣是有寺院的钟声引起的,就用锉把磬锉磨了几下,果然,钟再响时磬不在自鸣了。(3)《梦溪笔谈》中有关于共振现象的记载,明清时代朱载淯沈括一纸游实验证明了声的共振现象,比英国的诺布尔所做的“纸游码”实验早500年,在《乐律全书》中用精密方法首次阐明了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这些就是包含了大部分古人对声学的研究。 磁学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1)《吕氏春秋·精通》中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磁现象的认识。(2)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石,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3)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石,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4)《梦溪笔谈》中也有对磁的记载,第58条“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这段话说明当时已发现了磁铁两极,还有第437记载的“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记载的磁偏角,比西方发现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梦溪笔谈》中还介绍了指南针的四种安装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悬经法。 热学 热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1)《考工记》中记有凡铸金之状,金桐与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然后可铸也。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2)《论衡》中记录了热平衡,传导及物态变化,其有”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论寒温篇》中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何则?与天所加,远近有差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6.电学 电是近代才出现的,但中国最早在西汉就有记载,(1)西汉末年,(公元20年前),有“ 瑁吸 ”的记载,说的是经过摩擦的玳瑁能够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