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乙肝治疗性疲苗将在年底完成临床试验.docVIP

世界首个乙肝治疗性疲苗将在年底完成临床试验.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首个乙肝治疗性疲苗将在年底完成临床试验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第577期 2010年3月20日 中美科学家发明基于SERS的新技术 3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厦门大学田中群小组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小组联合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题为《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的论文中,研究者介绍了科学家最新发明的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一种新技术,这项新技术被认为将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得到运用,例如,在食物安全、药物、炸药以及环境污染检测中发挥作用。本项研究提出建立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方法,从而首次在电化学控制条件下获得了多种分子或离子吸附在铂、金等单晶电极上的表面拉曼光谱。 ? 课题组提出建立了名为“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新技术,相当于在金属或其他材料(例如半导体硅表面甚至橘子皮)面上铺撒一层“聪明的灰尘”,即壳层隔绝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能使各种材料表面的拉曼光谱得到增强,不仅如此,它的“外衣”还能使避免它们之间相互以及对于探测金属的干扰,换句话说,科学家利用“壳层隔绝纳米粒子”来增强待测分子的拉曼光谱。 ? 联合课题组进一步用这个方法检测了包括活细胞壁的组分或橘子皮的残留农药,结果证明这种新技术可以检测各类物质的最表层化学组分和应用于任何形貌的基底,使得表面拉曼光谱提升为更为通用和实用的方法。 中外科学家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陈金辉博士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许长补研究员及其他“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合作组的科学家合作,近日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可能大量存在于宇宙“婴儿期”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科学快讯》3月4日在线发表该成果。? 一年多前,陈金辉博士与许长补研究员等中外科学家合作,在上亿次金原子核进行高能“对对碰”的海量数据中开始寻找反物质超核的证据。他们分析了海量数据后,从中找到70次踪迹,才追踪到反超氚核。 世界首个乙肝治疗性疲苗将在年底完成临床试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闻玉梅3月16日透露,以她为首的科研团队埋首22年,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乙肝治疗性疫苗,将在年底完成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结束后,乙肝治疗性疫苗将申请批准文号,如可能将尽快面市以帮助全国乙肝患者使用这种最新治疗手段对付乙肝病毒。闻玉梅介绍,治疗性疫苗是介于药物和免疫性疫苗之间的—种治疗手段。乙肝治疗性疫苗与现在治疗乙肝比较多采用的干扰素疗法相比,疗效相似,但患者治疗过程缩短,副作用小,花费也少。? 中国科学家揭示地球磁层空间“杀手电子”产生机制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宗秋刚教授研究小组最近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空间物理学》杂志发表文章,揭示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的产生机制,该成果被欧洲空间局在2010年3月11日作为头条科学新闻公布,并在面向大众的欧洲空间局网站和面向科学界的网站同时报道。 宗秋刚教授小组发现产生“杀手电子”的过程主要有两步。其中第一阶段的加速是由太阳发出的强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场压缩的结果。在行星际激波冲击地球的瞬间,地球磁场磁力线开始在超低频波段(ULF)颤动。然后,产生的ULF波就可以有效将第一阶段产生的种子电子加速为“杀手电子”。该小组还发现“杀手电子暴”可以在短短15分钟内形成。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分波共振现象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研究小组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化学反应中的分波共振。这是杨学明和该所研究员张东辉等近年来在反应共振态研究方向的又一个新的突破。该成果发表在3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中科院的资助。 ? 杨学明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他们将两个分子束源同时冷却到液氮的温度下(零下196摄氏度),使实验的能量分辨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博士研究生董文锐和肖春雷等同学花费了大量心血,终于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了理论预测的转动量子态为12、13、14的反应共振态分波所引起的3个振荡峰(如图),并且发现理论预测的共振态能量误差只有0.03kcal/mol,完全达到了光谱精度。? 我国科学家领衔发现驰龙类新属种 一个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联合古生物学考察队在内蒙古发现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精美临河盗龙”的化石被确定为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白垩纪晚期小型肉食龙类标本之一,是和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类群之一。该发现3月19日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杂志在线版上。 据介绍,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谭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联合古生物学考察队于2008~2009年度对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