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2003年春季北京卷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门第限制? ? B.削弱了皇权? ? C.有利于选拔人才? ?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9年上海高考题)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回答:? ?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 ?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练习 1.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封国制 C.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D.州郡县制度 2.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地方势力的强大 B.中央削夺王国封地 C.开国功臣的叛乱 D.诸侯争夺皇位 3.唐朝中叶爆发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陈桥兵变 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 *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和地方之争) 汉朝: 郡国并存 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唐中期: 节度使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宋太祖:军事,行政,财政 北宋中期以后:冗官,冗兵,冗费 元朝: 行省制度 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接管理 地方:行中书省,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宣慰司 宣政院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1)材料中,周亚夫“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由表及里的分析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 (3)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从材料看,廷尉又是什么官职?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景帝之子汉武帝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 宗法制 (2)周亚夫和景帝的意见不同,经常触犯景帝、他人谗言。实质是皇权和相权之争; 太尉掌管军事,廷尉掌管司法 原因: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同姓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威胁中央。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土和权力,引起诸侯不满。武帝:实行推恩令, 景帝时,针对汉初的王国问题,采纳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有人评价说:如果景帝不采取“削藩”建议,像汉武帝那样采取推恩的方法,就不会酿成“七国之乱”了。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变式一 这个观点不正确。(2分) “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引起诸侯王的反抗。“削藩”只是“七国之乱”的直接诱因,正如晁错所言“削之亦反,不削亦反。”(4分) 另外,汉武帝靠推恩解决王国问题,也是基于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对王国的治理、武帝时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的强大这些条件。否则单靠推恩,王国问题也是不能解决的。(4分)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聚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