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外关系史
----------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华光照四夷 张骞贯东西
第三章 梵音入神洲 中西共文明
第四章 胡气盛长安 瀚海纳百川
第五章 海上拓丝路 可汗行亚欧
第六章 宝船耕西洋 圣母来中土
第七章 锁国因无奈 开门更苦悲
第八章 睡狮初醒来 开眼看世界
不是结语的结语
*****************************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西”?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西”是一个特别具有异国情调的概念。它不仅表示方位,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都是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是指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东罗马、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包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泰西”。
人类最重要的具有源头性的四大文明中,有三个在中国西部。“西”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异域文化。代表非我族类的外来文化的神秘地方,“绝域”。欧洲人的眼光,从北非、中东,后来才渐渐了解中国和印度。“远东”。反映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文化本为心态和文化相对意识。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成功西化,中国人在晚清吸收的西学知识,实际是推广日本人或日译西书获取的。是“中西交流”,还是“中日交流”?这个时段,不能回避,还要重点讲。
葡萄、干部、交际、菠萝、卡片、菠菜,是中国词?还是外来户?都是外来词。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中,中外文化交流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真正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则是比较晚的事情。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出现一批研究边疆史地的著作,开始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洋务运动后,渐多:译著、游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进一步观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讨、争论,成为热点。一门新兴的专门学可诞生了。张星烺、向达:致力与中外交往史的研究。叫“中西交通史”。
“中西交通”、“海交史”:交通路线、交通方式、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宗教宣传、贸易往来、军事干预。这是广义上的中西交流。“西方”,也是广义上的西方,中亚、西亚、南亚、欧洲、非洲北部。1920年代---1950年代初:奠基。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向达《中西交通史》、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西力东渐史》、朱杰勤《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方豪《中西交通史》、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交通”这一概念,无法满足学科的需要,改作“文化交流”。
1950年代末----1970年代,反右、文革、极左思潮,只能说与几个国家的友好关系!
1980年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史》、沈福伟《中国与非洲》、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史》、陈高华《海上丝绸之路》、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文化”一词,中西就有差异。西方语言中,英culture,法culture,德kultur,它们都来自拉丁cultura。意思是:留心、留意、练习、居住、耕种等。实际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当然,后来加进人文的含义。
中国:“以文教化”,与武力相对应。
文化交流,总体是高势能的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流动,但是,实际是双向的,有一方以输出为主,另一方一接收为主。
春秋、战国、汉唐:化夏优于“四夷”,而晚清,中国受尽列强蹂躏。在这整个起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对华夏以外的“四夷”有何看法。往往在国力强盛、民族繁荣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广阔的胸怀;越是国家破败,朝廷垂亡的时候,则越是闭关锁国。面对优于自己的文化,你学什么?是吸取精华?还是旧瓶装新酒?让新的东西为旧的理念服务?康、梁、严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好的东西学不来,一拿到中国就走样了。这就是华夷观的变迁。本课程,特别强调这一点,这是特色所在。
第二章 华光照四夷 张骞贯东西
第一节:华夏文化也有多元性
欧洲过去有人认为中国文化“西来说”,当时的“西”,指巴比伦。“西来说”站不住脚,但是,交流存在。史前:西亚最早驯化大麦和小麦。大麦和小麦是传入中国的,甲骨文的“牟”、“来”。“百越”族南迁入东南亚,融入东南亚人的血统。台湾的高山族,是许多个族群的通称,包括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另有汉化程度很高的“平埔人”。泰雅、赛夏、布农等人,是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古代“百越”中闽越的后裔,是从大陆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的。而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人则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