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法”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法”教学设计 太谷中学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即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 从2002 年开始,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不仅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妙处,简单表态,作出选择判断,还要求考生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四个考查点,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探析其妙,表达其妙,并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可信。要想“谈得好,谈得妙,谈得成绩呱呱叫”,就需弄清谈什么,怎么谈,即掌握一些审题、解题的方法。 空洞的方法理论,并不能为学生灵活运用,只有通过典型的题例的分析、演练,让学生自己下水掌握了规律,归纳出方法,才能真正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针对传统教学手法较为单一、易使训练流于枯燥、课容量小而影响专题复习课的完整性的弱点,我计划利用课件营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氛围,多角度选取典型诗歌,以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清晰、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同学“拾阶而上”“拨云显月”,真正领略古代诗歌的美。 2、教学重点 借助意象挖掘感情。 3、教学难点 抓住形象、概括的语言,体会意象的特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虽然高三学生已接触过不少古诗,见到一首好诗也知道好,甚至拍案叫绝,但问他们好在什么地方,却有许多同学说不清楚或辞不达意。究其根源在于不能抓住诗歌有效信息和语言作为突破口,感受诗歌意象的特征,从而挖掘出诗中的情感,并精练地表述出来。借助针对这种“读你的感觉像黄昏”的现象,我拟将现代多媒体手段和传统的诗歌教学相结合,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寻求规律、方法为重点,最终达到提高鉴赏水平的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教学策略采用“教师引导(辅助)﹢课件(辅助)﹢学生鉴赏(主体)”的方法。 诗歌鉴赏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师的适时、恰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的提示、问题的设置、关键处的强调、情感上的激发指导、方法的引导归纳对整堂课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诗歌的鉴赏需要营造氛围,鉴赏方法的归纳需要多角度精选典型的例题,步步导引思维,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因此,课件制作选用与诗歌意境相似的背景,采用楷、隶、行楷的字体,以情感的铺垫、挖掘为重点,既体现整体界面的古色古香,又具有专题复习的实用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课 由2002年《考试说明》及诗歌鉴赏题型的变化导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法”的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演示】“学习目标” (三)诗歌鉴赏题例 1、【课件演示】三句诗歌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2、【教师设疑】三句都写“愁”,却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请同学分析。 3、【教师引导】 都将难以名状的、抽象的“愁”情具体化了,需抓物的特点。 4、【课件演示】题例1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课件演示】 (1)抓住试题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所在、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题干,找到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 (2)挖掘景物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洛阳故里,思念亲人的感情。 6、【课件演示】题例2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1)学生上黑板答题。 (2)【教师评讲】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3)【教师设疑】抓哪些词语、炼字,分析小松特点? (4)【学生讨论】要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

文档评论(0)

yu8458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