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大学 ·新闻理论· JOURNALISM QUARTERLY 2008 1 95 年第 期 总第 期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 杨雨丹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市 200433) 【摘 要】本文以2007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学术成果展开评述,指出这年该 领域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时效性强,大多数研究对热点新闻事件评议及时,以媒介批评的形式强化行业自律;二、 研究范围广,有上百篇论文聚焦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关注的问题较为细致,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三、研究深度虽有 所推进,但是理论导向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学术创新上还有待新的突 破。 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新闻自律;职业精神 【关键词】 G206 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2007是新闻界“黑色的一年”,纸馅包子、杨丽娟追星、香蕉致癌、茶水发炎等事件把新闻 媒体推上了道德审判席。2007是广电总局重拳出击的一年,连发10多项规定,禁播一大批低俗涉 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整顿不良涉性广告,严格管理“选秀”节目。2007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协 会制订并颁布了《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自律公约》。由此,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研究成为一大 热点,大部分专业期刊都为其开辟专栏或组织笔谈。本文以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兼 顾CSSCI期刊,从现实问题和理论思考两方面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研究展开梳理和评价。 一、传媒乱象引发媒介批评 由于有违新闻伦理的事件不断出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具体事例和媒体公害的批评上。 1.虚假新闻 “纸馅包子”是这年最轰动的新闻造假事件,学界就此对虚假新闻的成因进行了思考。童兵 认为“纸馅包子”事件表明,进入中国新闻传媒机构的职业门槛太低,新闻生态恶化事件要求我 们严肃地考察和反思近年来新闻改革思路与举措的失当。郑保卫认为“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的 发生,说明我们在制度、管理和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上还存在很多漏洞。有人认为假新闻 生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传者本身没有把好新闻真实关。有人认为事件反映出新闻事业发展与人事制 度的失衡。有人认为,“纸馅包子”暴露出来的媒体经营管理链条中重要的经济效益环节,是促 使失实、造假新闻出台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认为假新闻屡禁不止,直接原因在于传媒记者职业道 德弱化,以及新闻制作与管理体制的缺陷,深层原因在于市场化背景下传媒的生存焦虑。[1] 《新闻记者》在年初推出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与往届相比,这届假新闻有了新变 化:一是发布假新闻的媒体及时更正并勇于向读者道歉,二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假新闻大为减少, 三是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日益严重,在连续6年的假新闻评选中假照片第一次入围,四是新闻打假 在网络上开辟第二战场。[2]针对十大假新闻,有研究认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原因 是:利益的驱动使新闻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彰显让位于受众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新闻工作者求 [作者简介] 杨雨丹,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暨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 64 真求实精神的缺失;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新闻记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坚守新闻真 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3] 2.低俗化 抵制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是这年广电总局核心的工作。8月起,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禁 播令”,却难禁低俗节目,有研究分析其原因一是广电总局对广电媒体没有垂直管理权,却动用 了“垂直打击”的整治手法,明显缺乏问责的效力支撑;二是行政处罚的力度太小,没有足够的 威慑力。为什么低俗化会越反越变本加厉?时统宇认为必须反思中国广电过分商业化进而淡化社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