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9讲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件新人教版.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9讲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件新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 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 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 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 《开罗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其为中国外交史上 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 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问题驱动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提示:(1)趋势: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到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 (2)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史论点睛】 一、晚清外交观念的重要转变 1.地理观念:在古代,中国皇帝为“天子”,代表“天”来统治地上的一切。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域,相对于周边的“蛮荒”之地,称为“天朝上国”。然而,世界地理观念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已经开始缓缓地演变了,关注“夷人夷情”的地理著作已有多部问世,“中心王国”观念在文人士绅的心目中逐渐消退。 2.外交理念:从夷务到洋务。长久以来,处理外部关系的基 点在于如何“理藩”以及如何处理“朝贡”,这实际上是当 时夷务的主要内容,它立足于制度和观念结构中的等级制。 如果说晚清初期“夷务”一词的外延仅仅是通商、贸易、 “朝贡”“理藩”之类的活动,那么60年代以后“洋务”一 词的外延便拥有了更广泛的内容,它实际上以一种“求师问 学”的心理将西方某些器物层面的东西置于“洋务”理念 的支配下,晚清外交已开始走上近代化轨道。 3.外交战略:从商务羁縻到商战抗夷。晚清初年大多数官僚士子普遍认为,西夷诸国对中国的丝织、茶叶和大黄等商品有着须臾不可脱离的需求。因此导致清朝官员有一种看法就是可进行贸易制敌:以开放或关闭贸易市场的办法来控制远方的夷国。 二、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1.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之前,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国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他们开始奋起反抗,开始救国救民之路。 2.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国人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国人开始从政治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的全面侵华,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凸显出空前的大团结。 中国的民族觉醒是在外国侵略的不断加剧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伴随着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 【备选史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辨”的观念。促使这种从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对点特训】 1.(2019·日照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是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选C。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观念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正确。 2.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 (  )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时依旧将与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这一狭隘的领域,其最高统治者尚不具备综合的国际交往的理念,故D正确。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举史论证】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 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 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 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 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 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

文档评论(0)

huangqing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