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39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课件新人教版.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39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课件新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这样考】 1.(2017·全国卷Ⅰ·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选A。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省留日学生人数 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被迫开放较早、旧的政治思 想等因素受冲击比较早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 岸、新式企业等较少,旧的观念影响较大,所以留日学 生也少,故A正确;此时革命运动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 到武昌起义时,中心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 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故B错误; 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国人到日本留学,留学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故D错误。 2.(2017·全国卷Ⅲ·T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选D。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 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 变法对经济的影响有限,故A错误;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 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 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错误; 甲午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错误;甲午战争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正确。 3.(2015·全国卷Ⅱ·T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选A。提取材料中的信息“鬼子六”“丁鬼奴”“冷嘲热讽”,可知当时的人们对于洋务运动不理解甚至鄙视,说明了学习西方的观念与传统的“天朝上国”等观念发生了冲突,故A正确。本题的“反映了”需要回答的是本质,B是现象,故不选。C、D材料并未涉及。 4.(2015·全国卷Ⅱ·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倡导维新变法,危及清政府的统治,所以“遭到清政府禁毁”,故C正确。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的是推动变法而非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单纯地引介西方理论,更不是要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因为康有为还要借助儒学以减少变革的阻力。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驱动3】依据材料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提示: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驱动4】概括材料二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提示: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史论点睛】 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口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angqing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