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社会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常生活社會學:飲食專題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On Meal 授課老師:蕭旭智 授課年級:大學部二到四年級 授課時間:星期三晚上6:00-9:00(預定) 聯絡方式:d905503@student.thu.edu.tw 食物(food),我們賴以維生的必備要件,很重要,卻似乎不是一個該成為問題的問題,或者是一個社會學邊緣的問題。但是回顧重要的古典社會學家:Simmel, Marx and Engles, Durkheim, Veblen都處理過飲食或者食物,食物作為某種意義下的:形式(form)、熱量(calorie)、原始分類(primary classification)、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從對食物的分析中,再現某些社會性和社會學的觀點。 進餐(meal)、飲食(eating)、外食(dining out)均代表食物的不同社會功能與文化表達,從食物系統到進食活動,食物不僅僅只是食物,飲食行為是一種社會實做(social practices),日常生活的飲食實做包含了幾個社會學的重要範疇,經濟、政治、文化等等,並隱藏著階級、生產、消費、品味、禁忌、禮儀、殖民、全球化等脈絡。 本課程以三個主要的軸線: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史並重,來鋪陳與探討日常生活的飲食與社會的關係,並且期待同學能夠透過飲食,這個非常普通、日常生活的事物來瞭解社會學和當代社會理論。 課程要求: 期中考之前(八週)以老師授課為主,期中考以後(七週),老師授課與課堂討論並重,同學需要分組擇一週文本口頭報告,期末並繳交一份五千字實做報告,成績計算方式為期中考40%,期末報告40%,平時成績20%。 參考資料: 坊間許多中文寫作或翻譯的飲食文學或飲食研究書籍,其中不乏重要的文學家、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作品,同學可逕行閱讀,如國內名家唐魯孫、高陽、逯耀東、林文月等人,以及藍鯨出版社之[fresh]系列,左岸出版社之[座標]系列,麥田出版社之[百里香飲食文學]系列。 課程安排: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古典社會學的思考 Simmel, G, Sociology of Meal, in Simmel on Culture, Routledge Durkheim, Emil and Marcel Mauss, 原始分類,上海人民出版社 Veblen,1969,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趙秋嚴譯〈第四章:彰顯較著的消費〉,《有閑階級論》,頁45-65,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第三週 飢餓、麵包與道德經濟學 恩格斯,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E.P. Thompson,2002,〈18世紀英國民眾的道德經濟學〉、道德經濟學的再考察,《共有的習慣》,頁196-277278-381,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四週 食物、關係與社會分類 Douglas, Mary, 1999, Deciphering a meal, in Implicit meanings: Selected essays in anthropology, pp.231-251, Routledge Sahlins, Marshall,1997,〈食物作為象徵符碼〉,《文化與社會》,頁126-141,立緒。 de Certeau, Michel, 1998, Chapter 5: Bread and Wine, 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2: Living Cooking, pp.85-10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第五週 舌尖、品味與社會地位 Bourdieu, Pierre, 1984, “Introduction”, in Distinction, pp. 1-7,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ymour, Diane, 200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ste”, in Culinary Taste- Consumer Behaviour in the international Restaurant Sector, pp.1-22, Elsevier. 第六週 吐痰、暴食與文明化 Bakhtin, Mikhail, 1984, Banquet Imagery in Rabelais, in Rabelais an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