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曲蔷薇泣幽素翻译及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房中曲蔷薇泣幽素翻译及赏析   《房中曲·蔷薇泣幽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前言】   《房中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为怀念妻子所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前四句写晓来所见的景色,自己悲极如痴;次四句写看到亡妻故物,睹物思人,不禁引起物在人亡之感慨;接四句回忆前年离家情景,抒发归来已不见人的哀痛;末四句设想旷劫重生时前因已昧,不复相识,只留下无穷怅恨。全诗把真挚的夫妇恩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作者对妻子王氏的深沉的爱,其哀悼之情,深切感人。   【注释】   ⑴房中曲:乐府曲名。《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⑵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幽素:幽寂,寂静。   ⑶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⑷娇郎:诗人自指。   ⑸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⑹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⑺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⑻玉簟:光洁如玉的竹席。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⑼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⑽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⑾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⑿檗: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常以喻人的心苦。   ⒀天池:一作“天地”。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翻译】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义山轸怀其亡妻王氏的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义山27岁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是时,正值晚唐政治上的“牛李党争”,义山曾是令狐楚的门客,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曾聘他作幕僚,而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义山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这一姻亲使他深深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沼,成了“牛李党争”不幸的牺牲品。“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其贤”指的是义山的才志,“拙者”则义山的命运坎坷,这种“才命两相妨”的反差正是中国文人的悲伤,也正是这种悲伤成就了许多文人。李商隐的遭遇其实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仅仅是因其身处末世,人生道路曲折,命运多舛,而且在于他志存高洁,但有时又不免沦于庸俗卑微,难免要通过攀附权贵以求仕途,这是他不愿意的,但又别无选择,这种内心矛盾,可以说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   义山奋斗了一生,同时也痛苦了一生。李商隐性格柔弱,多情,痴情,重情;情感细腻而复杂。这种性格及情感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他的悲剧体验和悲情心态,他“深知身在情常在”,他的许多的诗都沉浸于浓重的伤情之中。李商隐40岁这年春夏之交,妻子王氏去逝,去逝前夫妇未能见最后一面,此时的义山可谓“穷蹇无路,落拓穷愁”。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四年,对于中年丧妻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与无法排解的思念于是化成了一篇篇和着血与泪的悼亡诗。   王氏之死,对李商隐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生活上、心态上,甚至在诗风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山诗中失去了从前的浪漫、痴情、追索,意绪变得消沉、萧条。此时,曾有一府主打算送一乐伎给他,他拒绝了,义山以婚姻的忠诚践行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坚贞。“年鬓日堪悲”,“途穷方结舌”,妻子死后,李商隐是真绝望,他已无心再接近风流,他甚至有了出家为道的念头。七年后,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罢官还郑州,未几病卒。所谓“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悼亡诗正是积压在人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的书写与融注。她就像冬天屋檐上凝结的锋利的冰棱,直刺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是对生死两茫茫的锐利的洞穿,阳光下,冰棱在漫漫地融化,然其滴落的不是冰冷,而是温情,让人心酸彻骨的离人泪。一个伤情的李商隐、一个重情的李商隐、一个人生不得意的李商隐,在妻子默默离去后,物在人亡,触景生情,怎么不刺痛他这颗柔弱的心呢?“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恨绵绵哪会有绝期呢?   也许正是妻子王氏之死才真正让义山体会到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患难深情,也让他记起了妻子的好,妻子的真情,妻的美,妻的温柔,妻的关怀。虽然义山与王氏婚姻14年,但是真正在一起大

文档评论(0)

llc6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