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侧重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既要针对学生交际中的具体障碍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学习,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达到自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及“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 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行为能力,激励学生以开放的思想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文化、交流方式和行为准则,以达到相互沟通和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2.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 2.1文化的差异 各民族的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的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自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宗教信仰迥异有别,而语言文化又是在这些环境中孕育的,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所以也就决定了语言文化的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到英国人家里做客,主人都会征求客人的意见,问是想喝茶、咖啡、还是酒。而到中国人家里做客,主人会直接给客人奉上一杯茶。这是由于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人一般家里不喝咖啡,不吃饭的时候也不习惯喝酒。因此,除了茶也别无选择,而且,给客人倒杯茶也被认为是最一般的礼貌,不需要征求意见。再比如,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社会信奉“物竟人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因而西方人乐于表现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在汉语文化中,“温、良、恭、谦、让”曾经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贬己尊人”是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反之,就会被认为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为受文化的制约,中国人才会认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的现象,因此西方人忌讳“老”。以上是忽略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 2.2 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忽略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才造成了交际障碍。因为两种文化背景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人受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形成的“天人合一”观的影响,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在行文说话时习惯把思想先发散出去,然后收拢回来,落到起点。即说话爱绕圈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总体到一般到个别。相反,西方人受到“人物分立”思想的影响,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因此他们有着重分析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有着求精确的言语观。西方人说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注意与重视,然后再展开,对主题进行分点说明来推进中心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正因为如此,当英汉两种语言对某一现象的描述一致时,中国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问题。但是,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远远多于相似之处,因此往往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解。 2.3语言环境的缺失 在中国,英语并不是人们日常交流所必需的工具。尤其在在一些县级院校,学生连外教也没有,课堂上的口语练习只是虚拟的情景,不足以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一旦见到外国人,想用英语交流时,难免会让外国人出现这样的尴尬: A —Chinese: Hi, John, have you had breakfast?(中国人:你好,约翰,吃早饭了吗?) —John: ...? B —Chinese: 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到哪儿去?) —Foreigner: ...? C —Chinese: How old are you?(中国人:您多大啦?) — Foreigner: ...?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会用这些用语去招呼,交谈中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