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规律5 沿等电阻圆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动,决定了电抗元件是感性或是容性。沿等电导圆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动,决定了电抗元件是容性或是感性。 规律6 负载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决定有几种L形匹配网络。负载位于1+jb圆(归一化单位电导圆)内,有2种L形匹配网络;负载位于1+jx圆(归一化单位电阻圆)内,有2种L形匹配网络;负载位于1+jx圆和1+jb圆外,有4种L形匹配网络。 规律7 任何负载都不能同时有图5.1中的8种L形匹配方式,因此所有L形网络都有匹配禁区。也就是说,只有负载在史密斯圆图上处于某些位置时,才能采用某种L形匹配网络。 5.2.2 信源与负载间L形共轭匹配网络 信源的匹配就是使信源的内阻ZS通过匹配网络变换后与负载互为共轭复数,此时信源的功率输出最大。射频电路中的这种情形比负载与传输线阻抗匹配的情形更为普遍。 信源与负载间L形共轭匹配网络由2个电抗性元件组成,也称为双元件匹配网络。与传输线与负载间L形匹配网络一样,信源与负载间L形共轭匹配网络同样共有8种组合,如图5.6所示。 图5.6 8种信源与负载间的L形共轭匹配网络 图5.7 例52用图 图5.8 例5.3用图 5.2.3 L形匹配网络的品质因数 传输线与负载之间的L形匹配网络,只能在中心频率f0保证传输线与负载之间匹配,使包含L形网络与负载在内的总输入阻抗位于史密斯圆图的中心,传输线上反射系数为0。 当频率偏离中心频率时,传输线上的反射系数将大于0。所以,上述匹配网络可以视为谐振频率为f0的谐振电路。 由于L形匹配网络是由串联或并联的电感或电容组成的,所以这种网络有滤波性。为考察匹配网络的频率响应,下面讨论L形匹配网络的品质因数,以得到匹配网络的带宽。 图5.9 史密斯圆图中的等Qn线 图5.10 例5.4用图 5.2.4 T形和π形匹配网络 在5.1节讨论过,匹配网络设计的4个准则是简单性、带宽、可实现性和可调整性。 L形匹配网络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但其节点数目和节点在圆图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匹配网络的带宽无法调整,设计没有灵活性。 为此,本节讨论T形和π形匹配网络。T形和π形匹配网络可以在设计时调整匹配网络的带宽,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 T形匹配网络如图5.11(a)所示,π形匹配网络如图5.11(b)所示,这里用例题介绍按预定Qn值设计T形和π形匹配网络的方法。 图5.11 T形和π形匹配网络 图5.12 例5.5用图 图5.13 例5.6用图 5.3 分布参数元件电路的匹配 网络设计 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波长不断减小,当波长与元器件尺寸或电路尺寸相当时,可以采用分布参数元件实现匹配网络。 分布参数元件是在主传输线上串联一段传输线或并联支节构成。在距负载某处可以并联一段终端短路或终端开路的传输线,此并联传输线称为支节(或短截线)。 本节讨论用单支节、双支节及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实现匹配网络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微带线、带状线、同轴线及平行双导线,本节画图时用平行双导线说明匹配网络的结构。 5.3.1 负载与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1. 单支节匹配 单支节匹配就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一个支节,用支节的电纳抵消其接入处主传输线上的电纳,达到匹配。 单支节可以采用终端短路的传输线或终端开路的传输线,单支节为终端短路传输线的匹配原理如图5.14所示。 在图5.14的主传输线上可以找到点aa′,使点aa′的归一化输入导纳为y1=1+jb,点aa′距终端长度为d1;然后在点aa′处并联归一化电纳为y2=-jb的短路支节,即有ya=y1+y2=1,达到匹配。d1和l1的长度可以用圆图计算。 图5.14 单支节匹配 图5.15 例5.7用图 2. 双支节匹配 单支节匹配的优点是简单,缺点是需要调节支节的位置d1,这对于有些电路来说是困难的。 第5章 匹配网络 在射频电路的设计中,阻抗匹配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电路和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匹配网络的设计中,解析方法很繁杂,本章只讨论用史密斯圆图的设计方法。史密斯圆图在射频电路的分析中是一个必须的工具,尤其在匹配网络的设计中显得更为重要。 本章首先讨论匹配网络的目的及选择准则,然后讨论集总参数元件电路的匹配网络设计、分布参数元件电路的匹配网络设计和混合参数元件电路的匹配网络设计。 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