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历史文献的实证:辑佚 辑佚释义 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历代辑佚成就 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重要的辑佚书 进一步阅读书目: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 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 佚书的残篇断句加以搜集、整理,按一 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 使之最大限度复现佚书原貌的文献整理 活动。 辑佚构成条件:其一是佚书曾经作为一 个独立的文献单位存在过;其二是现时 这本书已经不存在或有了残缺;其三是 现时客观上有着可辑的内容或资料。 * 辑佚与辑录的区别: 所谓辑录是指把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散 见于群书的资料辑录成册,为研究和阅 读提供方便。它们的共性就是编辑方法 和手段大致相同。它们的区别是,辑录 完成的作品在辑录之前还不是书,不存 在复原的问题,而辑佚的目的就是复原。 * 辑佚与拾遗的区别: 拾遗亦可称作拾补、补遗等,就是在整 理某一方面或某人某部著作时发现有失 收的材料,于是补加进去。如某人文集 后面常附有“辑佚文”。其实这些“辑佚文” 应该是属于拾遗文,不是辑佚。一个根 本的原因就是,这些所谓的佚文本来就 不是原书固有的内容,不是还原原书。 * 佚书之多 历史文献离现在越远,则散佚得越多, 这是个一般规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献至 今已经是十不存一了。宋代以后,由于 雕版印刷的普及,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所以对于宋以后的各代的文献亡佚情况 还没有人做过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 散佚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 古书散佚的原因 历代兵火造成的书厄 重德轻艺的思想 便于获取和利用的思想 不示于人的秘藏思想 “因人废言”的传统 人为选择的原因 自然淘汰的原因 * 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五次书厄: 秦始皇焚书是为一厄; 王莽末年,长安兵起,皇宫图书焚烧无遗,是为二厄; 东汉末年董卓迁都之乱,散佚图书无数,是为三厄; 五胡乱华,进陷洛阳,文物荡然无存,是为四厄; 梁元帝萧绎平侯景之乱,焚书于外城,是为五厄; * 胡应麟五厄基础上总结了“十厄”: 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一时天下大乱,西京嘉则殿、东都修文殿共有图书37万卷,被焚大半,是为六厄; 唐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皇奔蜀,宫中书籍损失殆尽,是为七厄; 唐末黄巢之乱,僖宗出走,书籍焚毁不少,是为八厄; 北宋靖康之难,金人破汴京,秘阁之书为之一空,是为九厄; 元军破临安,南宋图书礼器被抢劫一空,是为十厄; * 后人又在胡应麟的基础上补充为“十三厄”: 清乾隆修《四库全书》,向全国征集图书,凡有民族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查禁,此为图书的十一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肆行杀掠,抢去的珍贵文献不计其数,仅以《永乐大典》一项而论,原书12000册,光绪初年尚有5000册,庚子之后,只剩60册,几乎全部被八国联军抢去。其他古籍文献可以类推,此为图书的十二厄; 敦煌遗书的发现,被斯坦因、伯希和等帝国主义分子盗窃而去,此为图书的十三厄。 * 历代辑佚成就 作为一种学问,辑佚学应该是在宋代确立的。其标志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有二: 一是郑樵《通志·校雠略》提出了“名虽亡而实不亡者也”的观点; 二是陈景元编辑的《相鹤经》、高似孙编辑的《古世本》等纯辑佚成果的出现,特别是王应麟的《三家诗考》,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纯粹的辑佚书,对后世的辑佚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 元代辑佚的衰落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说郛》,分类选辑了历朝“士林罕见”的经、史、小说、杂记1000余家。它虽然不是一部专门的辑佚丛书,但其中原书亡佚而陶氏从类书中抄录而成的辑佚书也有相当的数量,如汉应劭《汉宫仪》1卷,晋郭颁《魏晋世语》1卷等魏晋以前古书,都是纯粹的辑佚之作。 * 明代辑佚的发展 明代辑佚有一个特征,就是体现了明人好奇、好异的治学风气。 胡应麟在辑佚理论方面有一定贡献,比如对关于佚书书的考辨、对佚文的搜集整理、对时人辑佚现象的总结以及类书在辑佚中的作用等问题都有一些论述,代表了明代辑佚理论的发展水平。 * 清代辑佚的发展 辑佚出的文献数量最多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辑佚学者 形成了不同的辑佚流派 辑佚的门类非常广泛 辑佚体例越来越规范 * 一是单纯辑佚,也就是收罗群书,寻章摘句,把已经散失的书籍拼凑起来,力求恢复原貌,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与黄奭的《汉学堂丛书》就是此类代表; 二是辑佚之外另加评议的,如劭瑛的《春秋左传校注规过》,从《左传》注疏中辑出,另加评论; 三是辑佚之外另加引申,如陈寿祺的《尚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