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文明人类学(概念梳理整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Redfield的两种“文明” 现代化作为社会的不幸(不幸的文明,人类学) 本初文明是整体化、一致化的社会体系(幸福的文明,人类学) 印度-东南亚研究中的相关辩论 Marriott (1955): universalization普遍化, parochialization教区-地方化 Dumont and Pocock在 “Village studies” (1957)中所言, “not two traditions but simply one which is their life” Tambiah (1970): continuities and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ligions 附注: 1930s-40s:中国乡村微观社会学=现代化作为社会的必要未来 早期de Groot与Granet的论著,及后来杨庆堃、Freedman、Skinner、Wolf,及关于unity and diversity的其他论者Ahern, Sangren, Weller, Feuchtwang、Dean、Faure等的论著,主要关注“初级文明”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 对“大小传统”问题的社会学家再解释 艾森斯塔特(S.N. Eisenstadt,1923-2010)据轴心时代文明理论提出多元现代性的看法 S.N.艾森斯塔特,当代以色列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苏黎世大学。艾森斯塔特的著作译成中文的有《反思现代性》(三联出版社,2006》、《日本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等。 哲人雅思贝司(Karl Theodor Jaspers,1883 – 1969,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论“大传统”(轴心时代文明) 雅思贝斯提出,“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上出现了宗教界或哲学界伟人,例如在古希腊有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在巴勒斯坦有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在伊朗有祆教的开创者琐罗亚斯德,在中国则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在印度,佛陀释迦牟尼降生……他们几乎同时而相互隔绝地在世界各地涌现。 “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人通过反思“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我和自我的限度”。雅思贝斯把人类这些全面的改革称为“精神化”。 S.N. Eisenstadt: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s and Multiple Modernities, 2003 尽管经典定义以轴心时代文明反观近代精神的失却,但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却坚持认为,轴心文明的传统对现代化的走势有深刻影响,因此,可以导出多种现代性的未来 “The Civilizational Dimension in Sociological Analysis”. Thesis Eleven No. 62, pp. 1–21. Sage Publications (2000). 5.对文明作横向的视野拓展:莫斯的民族学文明论 Marcel Mauss,1872-1950 莫斯民族学的基本关怀:天人之间的“中间之物”intermediary之重要价值 献祭:祭品,祭司 社会形态学:季节性分布的食品,技术(身体性与非身体性技巧) 礼物:流动于人人之间的礼品 社会构成对于三种中间之物的依赖(王铭铭:莫斯民族学的“社会论”,《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117-122页。) 文明与文明人类学: 若干概念的梳理 1.文明 文明覆盖面大于国族,又不等于“世界体系”,是技术、神话-宗教、知识实体;这些实体可以“风尚”的面目出现,与“不文明”形成反差,得到其他实体(包括个人)的追随 2.文明远比国族和世界体系古老 国族与世界体系产生于近代,而文明则不同 从穆勒的“方言区”看 文明大致等同于19世纪时穆勒(Max Müller)定义的“方言区”,这是其所谓“民族”兴起之前人类由共同语言转入“方言时期”的产物,“方言时期”经神话时期的过渡进入“民族时期”。 穆勒将欧亚大陆分为印欧、闪米特、图兰三大方言区,认为这些语言文化区域先于民族 (Comparative Mythology: an essay, by Friedrich Max Müller, First published in 1856, Reprinted in 1909 by G. Routledge and Sons, London, ed., with additional notes and an int

文档评论(0)

kc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