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国直到汉代,简策是书籍最主要的物质形态。简策制度一直延续到晋代。 《桓玄伪事》说晋桓元曾下令道:“古无纸,故用策,非主于敬。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 可见,东晋时人们还在使用简,不过它的地位正处在被纸取代之中。 第四节 帛 竹木制成的简策同龟甲、金石比起来,具有取材容易、书写便利的优点,但也还有一个明显缺点就是仍很笨重,阅读不便。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裴駰《集解》云:“石,百二十斤。”张守节《正义》云:“衡,秤衡也。言表牍奏请,秤取一石,日夜有程期,不满不休息。”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东方朔传》云:“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正是因为简策的笨重,所以人们早就开始用帛也即丝织品代替它了。 《论语·卫灵公》云:“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子张书诸绅。”《说文》:“绅,大带也。” 这也许是以丝织物作为文献载体的最早例子了。 《墨子·明鬼》:“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 《晏子春秋》记载了齐景公对晏子讲的一段话:“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 这些例子说明了春秋时期竹帛就已并用,而到了战国时期,用帛书写的现象则更加普遍。 《越绝书》在记载了范蠡对勾践说的一段话后,接着写道:“越王曰:‘善。’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 进入汉代,帛书就相当盛行了。《风俗通》载:“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颜师古为《急就篇》作的注说:“素谓绢之精白者,即所用写书之素也。” 东汉宫廷所藏似多为帛书,《后汉书·儒林传》云:“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祕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牧而西者,裁七十余车。”可见帛书之多。 直到唐代,帛书仍有流行,还有用帛来写信的。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云:“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帛虽然有轻便、经久耐用、易于保管等优点,但比较贵,所以一直与竹木长期共存,如《风俗通》:“光武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两。” 关于帛的长短,唐徐坚《初学记》云:“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也。”意思是说书的长短与帛的长短是一致的。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书之称卷》:“吾尝谓《吕氏春秋》,每卷《月令》十二纪后,杂入他文四五篇,其义绝不可晓。后始悟所书《月令》后有余幅,故以他文接钞,迨改为刻本,遂仍其旧。又悟大小二戴《记》之分析,初本无所去取,特兄弟分执数卷,习之是久,各自为学,而小戴先列学官,大戴遂微。然观大戴三十九篇中,又杂出《曾子》十篇,益信古人钞书,取便诵习。自卷并为本,此义益无可考见矣。” 叶德辉的意见,是书的长短与帛的长短不一定完全一致,如帛有余幅,也可钞上其他文章以便能诵习。这一设想已为帛书所证实,如在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老子》甲本卷后,《老子》乙本卷前,《周易》卷后皆钞有其它文章,如《经法》、《十大经》、《称》等,还有一些文章无篇题。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五上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帛同竹木都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文献载体。 第五节 纸 作为文献载体,竹木的优点是便宜,缺点是形体笨重;帛的优点是轻便,缺点是价格昂贵。纸却兼有两者的优点,而无两者的缺点,所以就必然取代了竹木与帛。 中国纸的出现很早,在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他所所制造的纸献给皇帝之前、人们就已经使用纸了。 《三辅故事》云:“卫太子嶽鼻,太子来省疾,至甘泉宫,江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诏恶太子鼻嶽,当以纸蔽其鼻。充语武帝曰:‘太子不欲闻陛下脓臭,故蔽鼻。’武帝怒太子,太子走还。” 《汉书·赵皇后传》记载了元延元年,(前12年)皇后赵飞燕之妹赵昭仪为害死后宫的曹伟能,派狱臣籍武送给她裹药二枚,赫蹏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治之。”唐颜师古引应劭:“赫蹏,薄小纸也。”又引孟康云:“蹏,犹地也,染纸素令赤而书之,若今黄纸也。” 到了东汉,纸便用来写书了。《风俗通》曾云:“光武帝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两。”已见上引。 《后汉书·贾逵传》亦载:“章帝建初元年(76年):‘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同书《皇后纪》载永元十四年(102年),和帝邓皇后命令禁绝方国贡献珍丽之物,“岁时但贡纸墨而已”。 由此可见,以纸写书,已经通行上下。 这些记录虽然在时间上都比蔡伦造纸要早,但蔡伦的功绩仍然伟大的。《后汉书·宦者传》中有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