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辆纺车_高一语文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一辆纺车_高一语文教案_范文先生网 记一辆纺车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穿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分析:围绕纺车纺线其乐无穷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2.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作者为什么先写“足食”,后写“丰衣”? 分析:这样写,一是根据“吃得饱,穿得暖”的习惯顺序来写的(吃饭的确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更重要的是,后写“丰衣”,与下文也接得更紧。 3.本文是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来描写纺车,抒发对纺车的感情的? 分析:本文第1节将纺车喻为“旅伴”“战友”,把纺车人格化,突出了纺车与人们的关系的密切、重要。第2节又将纺车喻为“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笔”,既突出了与纺车的亲密关系,又贴切地说明纺车的重要,对革命的贡献,对人民的作用。在第5~10节,将纺车纺线喻为“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不但形似、声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将停着的纺车比作“露出头角的蜗牛”“着陆停驶的飞机”,描绘中渗入了焦急和盼望的心情。写纺车上的线穗子“像成熟了的肥桃”,极为形象地表现出劳动的喜悦。“凯旋的战士对战马的感情”以及“‘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这是以情喻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喻手法十分高超。 4.末段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什么这样作结? 分析:破折号有收束全文的作用,相当于,“因此”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既点了题,又是对全文的.总结,且意味深长。 5.跟困难作斗争,可以说是艰苦的。“乐”在何处呢?怎样理解这个“乐”呢? 分析: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作者将纺车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直接联系起来,充满自豪的心情。延安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跟困难作斗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最大的欢乐。 纺线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作者把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纺线,看作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时可以产生艺术创作的快感,那纺线时嗡嗡、嘤嘤的声音似和谐、优美的音乐。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到豪迈快乐的是纺线竞赛。 劳动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其乐无穷。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很少有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个人的什么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共产主义精神,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6.课文开头、结尾两次抒情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分析:课文这两处都是抒发对纺车的怀念之情,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一段抒情是点明题意,拎起引线,开启下文。结尾的抒情,是在对延安劳动生活的回忆之后的再次抒情,并借以对全文进行.总结。这里抒发的感情比第一段更强烈、更深沉。这样安排,也使全文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7.《记一辆纺车》的主要特色。 分析:《记一辆纺车》一文,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即“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紧密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延安的生活有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作者要把这些丰富深厚的感受和体验告诉读者,有时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或直接说明一点道理;更多的是贯穿在有关纺线的许多生动描写和叙述中,写得那样真切,那样动人。如第二部分,作者着重写纺车在延安军民生活中所发挥的战斗作用。政治上,粉碎了敌人围困所造成的精神压力;物质上,“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不仅如此,作者还具体表现了延安的同志,穿着自己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时那种珍惜、喜爱而又自豪的感情。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哪怕是一副手套,一双草鞋,因为它们凝结着自己劳动的汗水,所以格外珍惜。“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而对那些华丽的服饰,反党“碍眼”。把同志们艰苦朴素的优秀品德、纯真健康的审美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与上段议论互相补充。 又如写学习纺线,始终贯穿着对纺线人心情的描写。从初学纺线“不知道劲往哪儿使”,到“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以至最后达到“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作者描述这个学习过程,不仅具体,而且紧紧扣住了纺线人的心理变化。那种由急躁、气恼,到耐下性

文档评论(0)

158****16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