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兼论中西哲学走向诗学的原因.doc

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兼论中西哲学走向诗学的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兼论中西哲学走向诗学的原因 2006年1月 第8卷第1期 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Jan.2oo6 V0l_8No.1 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 —— 兼论中西哲学走向诗学的原因 刘成纪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 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 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 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再次,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 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 了否定.这三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使反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 代哲学的走向,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 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 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 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关键词]真理;虚无;诗意 [中图分类号]B0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6)01—0010—06 "有一个古老而着名的问题,人们曾以为可 用它迫使逻辑学家陷入困境,并曾试图把他们推 到这一步,即要么不得不涉嫌于可怜的诡辩,要么 就要承认他们的无知,因而承认他们全部技巧的 虚浮,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真理."…".这是康德 在其晦涩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突然冒出的一段 具有叙事风格的话.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 直相信真理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和本质,本体 等概念相连.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与各事物 之实必相符合."康德对它的解释是:"真理是 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也即我们关于对象 世界的知识,如果和对象自身的特性相一致,那 么,这种知识就是真理性的.同时,正是因为被认 识的东西是可以实指的对象而非虚无,我们的认 识才是可能的.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一直 延续的这一真理标准,却把两个问题无情地甩给 了后人,即:我们怎样才能断定自己的知识符合对 象;如果知识并不指向具体对象,而是指向一个空 洞的虚无怎么办. 西方哲学在近代以前,很少为上面两个问题 焦虑,这和其哲学对理性和上帝的信仰有关.从 认识论层面讲,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能力,事物的本质是理性知识可以把握 的对象;从本体论层面讲,形式背后包裹着质料, 表象背后隐匿着实体,这实体又被一个形而上的 本体决定.本体(逻各斯,理式,理念,上帝,物自 体)虽然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但它依然可以靠 信仰获得存在的自明性,靠逻辑推定获得理论的 真实性,并因此成为知识的对象.这样,人们就可 以通过考察自己的知识是否符合对象来判断它是 否符合真理. 但是,对于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而言,人是 否能够把握真理,人的知识是否能够切中对象,却 是一个长期引人质疑的问题.比如,按照中国哲 学的观点,对象世界的无限和人认知能力的有限 形成了极大的不对称.有时,我们言之凿凿地以 [收稿日期]2005—11—01 [作者简介】刘成纪(1967一),男,河南虞城人,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美学与文艺学研究. 刘成纪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l】 为获得了真知,并因此充满自负,但实际上不过陷 入了盲人摸象式的无知和愚蠢. 世界的无限和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意味着对 世界的整体把握和本体追问超出了人的经验范 围,无法获得现实的确证.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哲 学在其发端时期,对这一问题就表现出少有的明 智和审慎.像晚年的孔子,他知道自然天道是不 可认识的,所以一方面对其怀着极大的敬晨,如 《论语?季氏》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另一方面则将知识难以解决的问 题进行了悬置,如《论语?子路》云:"君子于其所 不知,盖阙如也."庄子对这一问题看得更清楚. 在他看来,面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人认知的命运 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样被其存在的时空区间限定. 认识了世界的局部真相就自以为与真理同在,只 会引起"大方之家"的嘲笑.在这种背景下,人类 的有限之知与世界的无限广延之间怎么能够符合 呢?如果不能符合,我们怎么认识真理,我们的认 识又如何可能?据此,对于中国哲学而言,认识真 理明显被视为一种缘木求鱼的无效劳动,"认识 如何可能"其实指向的是"认识如何不可能",人 为自然立法其实是自然为人立法.这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