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年博士的论文答辩需要的是自信
年末和年初,大约是博士生们论文答辩较易选择的日子。我所指导的博士生中,第一位答辩的是在1993年12月,第二位是在1994年1月,由于他俩的情况刚好后一位是早一届的学生,前一位是晚一年的学生,所以谁是我的第一位学生也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
说到答辩,有时候谁是回答的,谁是提问的,也会混淆,但完全看博士论文的内容。有个传说,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当年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作为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直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以至于在答辩会结束时,答辩委员会成员﹑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比特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贝尔奖获得者):“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
事情虽然是这样,但却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福气”,后来,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
哲学领域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而且更为“盛气凌人”.
?
故事的主人公是维特根斯坦。西方思想史在谈到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革命的时候,就要谈到他。
?
维也纳出生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原本是一名航空工程师。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受到伯特兰·罗素的影响,成了哲学家。在西方思想史中,罗素被称为“20世纪最着名的人士之一”.维特根斯坦在1922年出版了《逻辑哲学论》,与《尤利西斯》和《荒原》大致同时出版。它与后两本书一起成为了现代主义宣言,“成为让人顶礼膜拜的着作”﹑“与那两部昭示战后思想和道德危机的文学杰作一样既深奥晦涩又引人入胜”.西方思想史在写这本书时会忘记“《逻辑哲学论》也是一部文学杰作;见解犀利﹑篇幅紧凑﹑充满灵智,2万字的内容一下午就可以读完,但足以让人困惑好几年。”实际上,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
?
有的传言认为他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并不确切。这本书源于他在剑桥大学与那位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他的学士论文老师G.E.穆尔,以及罗素的尖锐辩论。1914年,他离群索居在挪威的一个小屋里写作这本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带着它上了战场(在战争中,他在奥匈帝国军队中作为士兵英勇作战)。因此,“《逻辑哲学》具有人们能想到的最传奇的经历;古怪、热情的维特根斯坦具有一切天才哲学家可能拥有的超凡魅力。”结果,这是他生前出版的惟一一本书,虽说他在20世纪30年代着述颇丰,但那些着作在他1951年逝世后才出版。
?
我所听说的“传言”还有接下去的故事。这本书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的出版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本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学生维特根斯坦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这当然是罗素这样的天才人物一定会有的个性。
?
那么,这篇博士论文当初是怎么通过答辩的呢?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3位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穆尔、魏斯曼。3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穆尔说:
?
“穆尔,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穆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穆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了答辩。
?
以上讲到的2位博士生,保罗·萨缪尔森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所准备的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巨大的信心。从故事中可以体会到故事主人公对自己成果的那种无与伦比的自信心。虽然我所看到的博士生都会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做精心周到的准备,但信心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
你要树立面对答辩的坚定和必定通过的信心。当然,这种信心只是到了答辩时才树立起来也是肯定不行的。你已经有了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起点(这是在你文献调研和开题时做到的),你有一位已经成功的人士作为你研究的监督和评判人(你的导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课题上专家是你,不是别人,甚至不是你导师,虽然他给了你指导。记住,是你做的研究。
?
接下去你该了解的是另外几句话,我在不同场合强调着这几句话。“要有学者的味儿”.做博士论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进入学者们的圈子。答辩委员问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答案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了解你在批评面前,怎么“表演”,换句话说,你的回答(“表演”)像一名学者吗?这也是萨谬尔森和维特根斯坦在答辩会上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5《小岛》(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pptx VIP
- 含电容电路含电容电路.doc VIP
- TED中英双语演讲稿Why we love, why we cheat.pdf VIP
- 债券借贷视角看利率.pptx VIP
-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pdf
- GB/T 19024-2025质量管理体系 面向质量结果的组织管理 实现财务和经济效益的指南.pdf
- 党课讲稿: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让互联网点亮我们的生活.doc VIP
- ARC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安装使用说明书(安瑞科液晶显示).pdf VIP
- 班主任如何培养班干部(课件PPT).pptx VIP
- 深圳市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2025.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