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双重的仪式_从传统仪式到观影仪式
【摘要】文章认为,影像的出现使传统仪式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并在媒体神话和消费逻辑的协助下建构了“观影仪式”。影像在观影仪式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它成为仪式展演的目的、参与仪式的场所、发明仪式的工具、仪式场域的神话。
【关键词】传统仪式;观影仪式;媒体神话
坦姆比亚(S.J.Tambiah)指出:仪式和非仪式之间的界定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他提出了一种操作的定义:仪式是结合文化构建起来的一种象征文化交流的系统,是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语言和行为方式组成,往往是借助于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在世人面前,从内容上和排列的特征上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礼仪性(习俗),并且具有立体的特征(刚性),凝聚的(熔合)和累赘的(重复)特征。[1]而简单的象征就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构建,它与事物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具有一致性,所有的事物都具意义,而这种意义的表现则是通过象征的手段来表现的。
仪式的概念已经有被滥用的危险,但被冠之以“仪式”的社会行为均体现着相对稳定的形式组合和性质功能。彭兆荣指出,仪式过程体现了一种创造和生产“文本”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因素组合和功能,表现为:信仰实现的“有形化”形式;同一宗教主题下的族群集合;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权力和神圣的“附加值”等等。[2]在现代社会,仪式结构形貌中的宗教色彩被淡化,但它的符号化表述方式被现代商业、国家政治、社会团体等力量所运用,当然也包括影像生产者。
在此处,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观影仪式”。之前,已有学者将观看电影视作一种仪式,那其它的观看影像或消费影像的行为能否算作一种仪式呢?观看影像或影像消费的过程具备了完整的仪式形式:观影过程伴随着消费社会拜物教式的信仰;对物的痴迷和对符号的狂热构成了观影过程中的“宗教主题”;影像制造的现代神话体现着权力和神圣的在场;观影一般在相对固定的时空内展开——影像长度及现代生活的节奏规定了观影的时间,影像放映机械规定了观影的空间。影像消费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媒体通过神话叙事建构影像,影像通过其文化影响力使现代神话成为消费者日常表述、交流、认知的工具,受众通过消费影像共享、解释、重置其中现代神话的象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影像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地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其实就是一个仪式的过程。其中,现代神话和消费影像可以分别看作是“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语和行为”。消费影像的同时,观众也正在参加一场“观影仪式”。
“观影仪式”有两种类别的区分:一是观众通过影像来观看的仪式,如传统意义上的礼仪、典礼、庆典等,借助观看活动参与了仪式;二是影像观看本身建构出来的仪式,如观看相片、电视、电影等,借助影像的象征交流系统发展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这两类仪式有时也是部分重合的,更多的时候体现于国家政治生活与消费社会“双重主题”下的“双重结构”中。“观影仪式”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建立仪式与影像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凸显影像消费的仪式化特征。我们强调这一概念,也是为强调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仪式原有面貌的改变,以及影像对“观影仪式”两种类别的整合。
一、影像成为仪式展演的目的
在读图时代的视觉媒介中,影像凭借其多媒体、高清晰、超真实、新快感等特点,使世界进一步被把握为影像,从而使世界进一步被视觉化。一场只有现场参与的仪式,其影响力最多不过覆盖现场的几千人、几万人,而通过影像的记录和传播就能够获得几百万乃至几十亿人的共同关注,这种跨越时间、地区、国家、种族的力量在影像出现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影像诞生之初,只是被作为一种记录与再现的技术手段,随着影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它开始扮演仪式中的创造性导演。现在每逢重大节庆、典礼、盛会、赛事等文化仪式,都要争取或安排电视转播,现场要预留和布置远、中、近的摄影机位,甚至要专门安排场地建立工作室和演播厅。仪式的主办方会为记者和摄像提供周到服务,发布新闻通稿,协助采访报道,甚至某些议程的安排完全是考虑观众的收视习惯来确定,某些布局的设计完全是按照拍摄的需要来调整。通过摄像机的选择、蒙太奇的运用、声光电的综合,献给观众的影像已是现场的精华浓缩、景观再造、编辑加工,仪式的再现已经不是仪式本来的面貌,仪式的意义已从现场转到场外。
仪式活动开始被影像展演为媒介事件,并具有了“媒介仪式”的色彩。在这里,“媒介仪式”特指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参与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一盛大事件,最终导致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3]媒介仪式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现场,更要看电视转播的效果好坏;不仅要看参与者,更要看影像的观看者是否满意。仪式的现场甚至成为影像消费仪式的一种附属品。
二、影像成为参与仪式的场所
在传统仪式的场所中,仪式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