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书发展概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书发展概略 ? 一、公文的定义 “公文”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其中《魏书·赵俨传》载:“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其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也使用了“公文”一词。其中《刘陶传》载:“今张角支党不可胜计……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诰语,莫肯公文。”这两处公文的含义,均与今天的公文的含义接近。 今天所谓的“公文”,简单地说就是用于处理公务的文书,可理解为“公务文书”的简称。具体地说,公文就是各机关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体式的文书。它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徐望之在《公牍通论》中说:“公文者,为意思表示于一定程式之文书也。凡以文字表示意思,不得称之公文;必以一定之程式,所制成之文书,始得谓之公文。” 要想透彻地理解公文的含义,必须弄清楚与之相关的“文书”和“文件”的含义。 “文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贾谊的《新书》。其中《过秦(下)》载:“禁文书而酷刑法”。其后,东汉王充的《论衡》也使用了“文书”一词。其中《别通》载:“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里所说的“文书”,泛指古代的文籍图册。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载:“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唐代元稹《望喜驿》载:“满眼文书堆案边,眼昏偷得暂时眠。”这里所说的“文书”,接近今义①。今天文书的含义有三:①应用文体的总称。包括:公务文书、私人文书。②职业名称。③职务名称。 “文件”一词,大约在清末才出现。当时,在外交领域中常提到“寻常往来文件”、“交涉文件”等。宣统三年五月,朝廷颁布的《内阁属官官制》,将“掌本阁公牍文件”作为“承宣厅”职责之一。今天文件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件同文书①,狭义的文件指法定公文。 通过以上分析,公文与文书、文件的区别可概括为:文书>公文>文件 二、公文的演变 公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阶级、国家以及文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管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商业的发展,商业更需要有条理的书信来往……” 纵观历史,我国的公文经历了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今七个发展时期。 (一)上古时期(萌芽) 1.未有文字之前(原始社会) (1)口头文书 在神话传说黄帝大战蚩尤中,舜“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编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龙鱼河图》)。其中,“编告以言”,后人解释为“通告天子治理之言”,这就是原始的口头的“命令”、“布告”或“通告”等形式。 在神话传说大禹治水中,禹“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淮南子·齐俗训》)。这里的“教”、“令”,也应该是口头的指挥性文书。 (2)物象文书 在出现口头文书的同时,也有了作为凭证的各种物象文书。如神话传说黄帝大战蚩尤,“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止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龙鱼河图》)。这里的“信”、“符”就是物象文书。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契”等合同形式。《列子·说符》载:“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隋书·突厥传》载:“无文字,刻木为契”。《魏书·帝纪契》载:“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在没有文字之前,“契”,可能就是从中曲折剖开的一块木版,双方各执一半,需要验证时,合在一起即可证明。这正是“合同”合起来相同的本意。而“契”这个字,据考证,其字形正是一把刀在一块木头上刻下痕迹。 (3)结绳记事 人类在各项活动中意识到,有些重大事件应该记载下来以帮助记忆,于是就创造了结绳、图画、契刻的方法。 结绳记事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夫。”《庄子》载:“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郑玄《周易注》载:”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能由于绳索易于朽烂的原因,至今尚无出土实物来证明;但据后人考证,有些文字的字形可以证明结绳记事的事实。如:“十”、“廿”、“卅”就是从结绳时期的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另外,在近代的边远地区,还保存着结绳记事的方法。 (4)刻划符号 结绳记事只能记载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且多是本人明白外人难以理解的物证。如果说明一些较复杂的情况,并使外人也能了解自己的意图,就要借助形象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图画符号。如约客人来作客,可是自己临时又随族人外出狩猎了,便在自家墙壁上画一头牛,牛身上中了一支箭,以此来告诉客人自己外出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