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docxVIP

第六章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 一、顺水推舟:拈连 二、称此言彼:借代 三、移花接木:移就 四、人面桃花相映红:映衬 五、因地制宜做文章:析字 六、大珠小珠落玉盘:叠字 八、上下递接,前后蝉联:顶真 九、旁征博引,凸显胸臆:引用 一、顺水推舟:拈连 (一)拈连 拈连,是一种说写中两项事物连叙时,趋便将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语词由此及彼的牵连搭挂到另一事物方面以追求某种独到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 例子(1):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2): 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二)拈连的修辞效果 拈连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多是基于“关系联想”的心理机制之上的。修辞者(表达者)在建构修辞文本表情达意时,之所以会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语词牵连搭挂到乙事物方面,是因为甲乙两项事物在某种性质上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所以,当表达者在感知、反映当前事物时,往往会由于与经验中或观念上已把握的事物相联系搭挂起来,从而由关系联想而建构起将甲乙两项事物打通的拈连修辞文本。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因反逻辑常规而具新异性、形象性;在接受上则有一种引人入胜、令人追索究竟的审美情趣。 例1:直等到满天阳光被渔网网尽,渔筏儿才缓缓归航。沙岸上,弄潮儿郎的妻孥们一个个引颈迎候,殷勤地接过渔篓,先掂一掂分量,若是接在手里的鱼篓是沉重的,心情便轻松,若是鱼篓是轻的,那么心情便沉重了。—— 然而,沉重和轻松又是一回事,只要平安归来,一天的盼望,便在这一刻获得慰藉。 ------(艾雯《渔港书简》) 例2:我们人穷志不穷。----(歌剧《江姐》) 例3:东西倒是一件一件地搬回来了,可心呢,却一点一点地搬出去了。 -----(萧立忠《从黎明到黄昏》) 二、称此言彼:借代 (一)借代及其修辞效果 借代,是一种说写中“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以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以企及某种特定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 一般说来,借代修辞文本的建构大多是基于关系联想的心理机制。修辞者(表 达者)在建构修辞文本表情达意时,之所以会用“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是因为“那关系事物”与“所说的事物”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有着种与属的关系。 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在表达上都有使语言具有形象性、突出性的效果;在接受上,则有引人思索、回味,提高审美情趣的效能。 (二)借代的分类 一般说来,借代修辞文本模式可以分为“旁借”和“对代”两大类。 1.旁借:是指用伴随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的借代。旁借又可分为四小类: 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 例1: 当时上海已经是用银元的天下,银元有袁世凯像和孙中山像之分,叫“袁大头”“孙小头”,民间自动变成了银本位,金圆券没人要了。市面上的情形是“大头小头,叮叮当当”。 -----(李敖《李敖回忆录》) 例2:巾帼不让须眉。 例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例4: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 例1: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过几多王朝,也曾风靡过朱门绣户,蓬门茅舍;这大美曾使盖世英雄五尺刚化为绕指柔…… ----(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例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例4:“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3)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 例1: 服务员:先生,喝青岛,还是喝蓝带? 顾客:喝青岛吧。 例2:曾经喜欢音乐,每天打开唱机,就是听不死的贝多芬、巴哈和莫扎特;也曾喜欢画,满满一抽屉的世界名画复制品,总想象自己有一天是雷诺瓦。 -----(杏林子《重入红尘》) 4)事物和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相代。 例1: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 ------(梁实秋《写字》) 例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2.对代:是指“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