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佛教思想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摘要:谢灵运是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他的山水诗不仅清新明朗而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理趣。谢灵运虽然兼收并蓄儒释道三教思想,但是其以佛教为旨的思想倾向是相当明显的。佛教思想对谢灵运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谢灵运山水诗内涵、结构形式以及意境三方面来表现这种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佛教、山水诗。
一、佛教的渊源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准确年代众说纷纭,主要有西汉末年传入,具体为汉哀帝元寿元年以及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两种说法,可以确定佛教初传于两汉之际。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初传入汉地,佛教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它必须以中国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立足。这一时期的佛教利用本土道教的说辞对人们进行启蒙说法,并获得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在这段时期中,它被视为一种流行的方术,成功迈出了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
同时,在译经中将“性空”“真如”归结为老、庄化的“自然”“本无”,“涅槃”与“无为”的概念相去无几,“无我”译作“非身”,“禅定”译作“守一”现象,也反映了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于是统治者在黄老之外又有佛教作为驾驭人民的精神工具,佛教外来身份逐渐被淡化而日益受到上流社会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较大发展。佛典翻译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与此时的玄学思想结合,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人从事佛教理论的研究工作,使得“义学”名僧辈出,不同体系的各种学派如三论学、涅槃学、地论学、律学、禅学等纷纷产生。此时传戒制度的建立和正式中国僧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然生根。此外,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为佛教维续自身生存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佛教的发展已颇具规模。
随着佛典大量传入中国,译经仍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重要的活动,这时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真谛等重要的译师。以支谦(支娄迦谦)为例,他是支谶(支娄迦谶)的再传弟子,大力弘扬支谶介绍的般若学,译出《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大般泥洹经》《大阿弥陀经》等多部典籍。其中《维摩诘经》是宣扬居士思想的代表作,此经在魏晋北朝的士族中影响很大,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除佛经翻译外,从事于佛教理论研究的僧人也越来越多,道安、僧肇、慧远、竺道生等佛教高僧出现。
二、谢灵运其人
2.1: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出身东晋世家,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陈郡谢氏士族,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又因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小谢”谢朓而被称为大谢。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他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发现者。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就是刘宋初期这股山水文学新潮流的主要代表人物。
作为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创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主要集中在出守永嘉,隐居始宁及临川任上期间,这段时间,诗人与支遁、慧远结交甚密,因此思想也自然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不但能以恬淡的笔调来记录自己徜徉山水的心境;更是在禅机之中体现出了哲理之光和智慧之美。
2.2、谢灵运的思想
谢灵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却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相反他的思想体系相当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对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他自幼濡染儒家思想,对老庄经典亦深谙熟稔,然而,他又说:“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1表现出以佛法为宗的思想倾向。在谢灵运的思想中,佛教信仰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在文学史上,谢灵运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几乎是其他六朝诗人不可相比的。
谢灵运曾在《山居赋》自注中云:“自弱龄奉法,故得免杀生之事。”2承认从幼年开始已经奉持佛法。元嘉十年,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临终前,他将自己的一副美髯施给祗洹寺充作维摩诘像的胡须,并作《临终诗》一首,“送心正觉前”,表示永远皈依佛法。可见谢灵运与佛教之间的缘分之深。
三、山水诗内涵中的佛理
3.1:谢灵运山水诗的起源
佛与山水自始就有密切的关系,佛陀证悟的因缘和山水(如灵鹫山)的密切关系,影响所及,后世沙门,往往就选择崇山洞窟或林边水陬作静思冥想,参禅悟道之所。佛教东传后,中国的僧人沿袭了入山林而悟道的修行方式。南朝佛寺林立于名山胜水间不计其数。初传时,为便于华人接受,多以道解佛,形成所谓“格义”佛教,魏晋时格义佛教大为流行,名僧通玄者比比皆是,如支道林,慧 远等,佛道二家趋于合流。晋宋期间,会稽与庐山作为东南两大山水游集热点,其中对谢灵运影响较大的,无疑是东南佛教领袖的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灵运是慧远的俗家弟子,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谢灵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