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调查报告.pdf

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调查报告.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暑期 调查组员: 彭秀娟,胡新彩,杨琴,姚静文,韦祖勇 调查方式:图书,网络等 前言: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 19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伴随西方列强的侵 略,西方先进, 开放的工业文明和思想文化涌入中国, 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各种 变化。 20 世纪 50 年代后,人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受到政治生活的影 响而显得单调,呆板。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经济快速发展,广大 群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科技成果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20 世纪末,互联 网的影响迅速增大, 在改变民众的社会生活上, 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增进对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我们做了以下调查报告 一:服饰习俗的变化 1. 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 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 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 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2. 在 19 世纪 50 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 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 3. 20 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 装。清亡后,还曾出现过“洋装热” 。 4.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 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 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服饰民俗中, 鸦片战争前后, 西方人到中国, 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 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 19 世纪 80 年代 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 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 1912 年民国成立后,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戊戌时期, 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 辛亥革命爆发后, 辫子陆续 剪掉。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 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 有旗袍, 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7.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服装 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 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平民百姓外出, 多以步行为主。 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 铁路,不久就被拆除。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 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 西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 一位、世界第四位。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时 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 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 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3. 水运和航空: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 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

文档评论(0)

kxg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