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世纪以来葫芦丝文化现状和未来.docVIP

小议新世纪以来葫芦丝文化现状和未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小议新世纪以来葫芦丝文化现状和未来   【摘要】葫芦丝、巴乌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独奏乐器,越来越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交通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民间中学习葫芦丝的热潮与日俱增。本人从事葫芦丝教学工作多年,现就葫芦丝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探索想法,望与葫芦丝的演奏者、教育者、制作者共同努力,为推动葫芦丝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葫芦丝;发展;现状;未来   葫芦丝作为一种傣族民族民间乐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世居德宏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传统乐器。经过多年的发展,葫芦丝音乐已从民间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株灿烂的奇葩。它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跃身于独奏乐器的行列。它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流光溢彩,在我国,无论你走到那个城市、哪个大街小巷,偶尔都能听到远处传来葫芦丝婉转、美妙的声音,让人忍不住驻足聆听。   一、葫芦丝的基本概况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阿昌语称“拍勒翁”,佤语称“拜洪廖”,它的前身是由葫芦笙演进而成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的滇西傣族地区,其中在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这种乐器是用一个小葫芦作为音箱,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下面,其中,以稍长的中间竹管为轴和主管,其他两根长短相等左右对称排列,并在中间主管的上端嵌有铜质簧片,并开七孔,左右两边的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之主管构成和音。’   1.起源。葫芦丝的起源是一个难解之谜,据说也有千年的历史,但由于没有史料记载,难以考证,我们也只能从民间流传的故事当中追寻踪影。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坐落在勐养江畔的一对傣家青年人相爱了,“小卜冒”(傣语:小伙子)种竹子,“小卜少”(傣语:小姑娘)种葫芦,并且以此作为他们的定情信物。有一年勐养江发洪水,村寨被淹没。为了逃生,勇敢的“小卜冒”就砍下竹子做竹筏,“小卜少”在竹筏上拴上葫芦以增加浮力,但竹筏还是难以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为了让心上人能生还,“小卜少”就跳入水中。“小卜冒”最后战胜洪魔活了下来,对心上人的思念却无法排谴,整日以泪洗面。一天,一阵风吹过,被虫子蛀了小洞的竹子和葫芦发出了呜咽之声,给桑亮带来灵感,经过反复琢磨,他最终做成了葫芦丝。“小卜冒”每天流着泪对着勐养江吹出凄凉的调子,天长日久,他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调,被人们称之为“古歌”,每到晚上就吹葫芦丝来缅怀昔日的爱恋。   2.构造。葫芦丝是一种簧管乐器,主要有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其结构为一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的上端为吹嘴,下端是连接的三根竹管作为音管,其中,中间的一根较长的为主管,左右两根稍短的为和弦音的附管。主管的正面开有六孔,背面开有第七孔,主管的顶端装有铜质簧片,插入葫芦,以葫芦作为音箱带动簧片的震动,现在常用的葫芦丝有c、D、降B、大G、大F等调。   二、葫芦丝文化目前的现状   综观我国民乐艺术近年来确实有长足的进步,这和广大的民乐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对比起西洋乐器在中国普及,当然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相比之下,民乐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问。   葫芦丝作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的乐器中,好象是一朵久经风霜,含苞待放的小花。毋庸纬言,它是在冷热交错的环境下,默默的成长。所谓“冷”,在一些专业人士的眼里,葫芦丝只不过是一种“用不了几天就能学会”的乐器,所以它并不具备“高贵的血统”。既没有深奥的吹奏技巧,也没有足够宽泛的音乐表现领域一一音域相对比较窄,因此始终无法解决“身份”的问题。在专业人士中,把它列入“草根”乐器的行列,一直成为“竹笛”的附属品看待。   1、发展根基。虽然葫芦丝早已成为云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但在网上却查不到有开办“葫芦丝专业”或开展“葫芦丝文化研究”的高校或单位。一个集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制作改良、理论研究于一体的领军团队或发展中心,还没有全方位、高起点、强劲势汇聚而成,一大批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唯一难得的地缘优势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2、音乐创作。葫芦丝音乐是葫芦丝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也是葫芦丝文化推广传播的主要途径,更是葫芦丝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所在。可事实上,受“贪大、求洋,嫌土、嫌小”等错误观念和偏见影响,即具备创作能力又喜欢葫芦丝音乐的人极少。每年能够见到的新作品不多,而且改编的比例偏大,作品风格也比较单一。   3、理论研究。对葫芦丝文化传播发展带有继承性创新性,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文章和研究项目每年见到的很少。可另一方面,葫芦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急需搞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却是大量的,例如葫芦丝巴乌究竟有多少种吹奏方法,对每种方法应如何定义、定性、定名、定位,以及如何将教学基本规律和器乐教学特殊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