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电影的文本超越.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改编电影的文本超越   [摘要]通过电影银幕元素与文学语言结构的联姻所产生的文本与改编电影的比较研究是本文主要的论述方向。本文旨在对华语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与其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改编电影在文本层面和视听层面的比较研究,来阐释电影艺术对原小说所塑造的世界的展现和丰富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说明改编电影,并非仅是文本阐释,也可以是一种文本拯救,是一场充满冒险但异趣横生的视觉革命。   [关键词]视觉文化;电影改编;比较研究;《金陵十三钗》   本文旨在对华语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与其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改编电影在文本层面比较研究,来阐释电影艺术对原小说所塑造的世界的展现和丰富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华语作家严歌苓最成功的中篇小说之一,作品因为其独特的爱国主义题材和复杂而感人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塑造、张弛跌宕的叙事艺术于2006年获得《小说月报》第十二届百花奖原创小说奖。   2011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由张艺谋执导,剧本由著名编剧刘恒和严歌苓本人亲自操刀。作者在自己的编剧日记里赞叹看完电影后的感受说:“屏幕上展现的是完全新鲜的,甚至我不敢相认的生命!它的丰美和惨烈,它的深广和力量,让我完全忘记自己跟这个艺术生命体还有什么关系。那些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人物,都频频给我意外,所有我预知的故事转折,都给我冷不防的震撼。”这段话已足以证明,作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金陵十三钗》在改编上无疑是成功的,极富艺术表现力,意旨深宏,独具力量。   小说以1937年的日本侵略者残暴兽性地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深重历史阴霾“相对安全”的角落里——一座天主教堂封闭空间里,教堂神父、一群教堂女学生、一群秦淮河妓女、一群殊死与敌人抗衡的军人和伤病共同面对大屠杀的故事。小说不仅生动而视觉化地描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惨烈景象,更通过人物在身陷囹圄如何坚持信仰、舍生取义、实现自我救赎的叙述展现了一幅历史现实真切、凄戾而又壮丽的图景。   不少改编理论研究者阐述了电影的阐释作用和解读批评功能。如匈牙利著名电影评论家贝拉?巴拉兹曾述道:“几乎所有艺术上严肃又聪明的电影改编都是(对原著的)重新阐释。”这部影片亦然。   笔者将通过电影和小说主题倾向改变而引起的情节、人物和性格塑造变化方面差异的论述来说明其改编电影在改编艺术中的文本拯救。   小说主题倾向改变而引起的情节、   人物和性格塑造变化作为电影的《金陵十三钗》出于受众市场、文化环境等各种原因与小说在主题倾向上出现了一些改变。于是也造成了服务于主题的人物与情节的变化。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把“情节”解释为“事件的安排”。于是人物因果关系时常与情节概念联系在一起。叙事学者申丹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小说中的人物通常伴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产生性格变化。强调人物个性发展和故事情节变化在很多叙事作品中是两个互为结构的有机体……”   故电影改编中对原著进行省略、添补成为重要的手段。   马尔丹在其著作《电影语言》里引用了菲德尔的评述:“电影是省略的艺术。”“省略可以用来维持故事的戏剧性,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破坏格调的统一,不露声色地越过故事的总氛围不相称的事件。”   电影《金陵十三钗》便是通过人物的删减、添补和改动来衬托主题变化的。   小说发生在由神父英格曼和阿多纳多看护的教堂里,教堂本来人物设置上使得人道主义力量的庇护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但是这样的安排是很保守和欠缺真实性的。   我们通过查阅史书便不难发现,当时的南京城黑暗窳败,天日窈冥,横尸遍野,虽有西方人道主义人士们共同建立了安全区作为难民庇护所,但是在日本人非人道面前就像一堵脆弱的纱墙,安全区中也常常出现抢掠烧杀的惨案。而一个孤立的天主教堂,没有守卫力量,只有两个神父便把故事带到终点不免有些牵强。   通过电影的改编,小说中仁慈英勇的英格曼神父在电影一开始便被子弹打飞了。   而另一个神父,操着流利的扬州话,性格急躁,且在种族上对中国人有些歧视(他在小说中多次把妓女和伤病们比作“动物”“这样的东西”等)的神父阿多纳多在电影中被删去了。   原著中是想要通过他来观察和叙述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思考,但是对于电影爱国主义主题深化没有太大作用,甚至会成为影片冗繁心理表现和情节安排的累赘而给拍摄带来巨大挑战。删去这一角色则为影片叙事提供很大便利,不仅缩短了表现时间,也减少了原著中浓重的“阶级冲突”和“种族歧视”(小说中阿多纳多神父常训斥妓女和伤兵们,并且作者多次使用吼、咆哮、破口大骂这些字眼)。   而作为神父角色的替代者是一个叫约翰?米勒的殡葬人(一个普通的西方人),作为小说中的保护力量英格曼神父的替代者,他作为一个底层的小人物,具有很多小人物身上的平凡而软弱的缺点,信仰缺失且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