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杨修死因揭秘
文/曹斌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中《杨修之死》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是曹操和刘备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兵退斜谷以待战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通过写杨修之死,叙述了杨修和曹操矛盾冲突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悲剧和曹操阴险残诈、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
依据这篇课文,人们一般把杨修被杀归纳为三个原因(具体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和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和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第三次出场则是第七十二回的“鸡肋”事件,由此引出杨修生平中一系列犯曹操之忌的事情。
其实,对于小说中杨修这个形象的评价亦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杨修的“有才和不义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还是有诡诈和凶恶的特点”,杨修的被杀“并非属于卓越人物或一般轻佻者的被枉杀,他本人亦有诡诈和不义的一面”,因而他并非是个正面人物。有的观点认为“杨修不乏可爱、可贵、甚至可敬的地方”,他“未曾卖尽自己,这既是他难能的那么点‘骨气’,也正是他‘不识时务’的口实”,他是一个“不易养”的奴才,“也不是一个乖顺的典型的中国人,所以他也一直不讨中国人的喜欢,至今我们还在骂他,笑他”。“他的天性不够奴性,不够世故,也不够中庸”。还有的人对杨修评价很高,认为他具有“正直的道德”“正义的品质”“勇敢的气质”和“深刻的洞察力”,会“为被压迫者鸣不平”。
一般人都认为,杨修之死,是他和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这是个性格的悲剧,即他的“恃才放旷”。杨修所“恃”之才,既非明君贤相治国平天下之才,也非谋臣良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或可称小有文才,充其量只是敏捷应对之才——说穿了一点小聪明而已。《史记》中汉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